成為歌手的第14個夏天,,李宇春尚未完全學(xué)會與被比賽賦予聲名的另一個自己和諧相處。在細枝末節(jié)上,,李宇春會冒出一些“幼稚的小叛逆”,。比如在宣傳新歌《作為怪物》的微博中,提到過去,,她寫“參加工作以來”,,“出道就出道,參加什么工作???但實際上那是我內(nèi)在的一種小堅持?!?/p>
上了舞臺,,兩個她相安無事,甚至相互助力,。她熱愛舞臺,,認(rèn)為現(xiàn)場表演是“一次性的藝術(shù)”,。從初二第一次上臺表演開始,,她的狀態(tài)從未變過:上臺前,緊張到手心手背都是汗,,下臺后,,亢奮到睡不著。臺上的李宇春享受且自如,?!拔枧_上和舞臺下的我完全是兩個人?!彼谥械牧硪粋€李宇春成為大部分時間面向觀眾的形象,,從《超級女聲》比賽時開始,她就憑借出眾的舞臺表現(xiàn)力吸引了眾多歌迷,。
音樂讓這兩個形象有了統(tǒng)一的可能性,。李宇春認(rèn)為自己的音樂有明顯的階段性:翻唱別人的歌,唱別人寫給李宇春的歌,,自己寫歌,。后者也有明顯的劃分:開始創(chuàng)作,有了完整的專輯概念,,開始依托更廣闊的世界進行創(chuàng)作,、思考深一些的問題。
參加工作的前十年,,她執(zhí)著于問自己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是我,?這個疑問以一年一度的“WhyMe”演唱會作為表達形式,。自我是她當(dāng)時日常生活中最關(guān)注的命題,這被解讀為她對抗外界質(zhì)疑的一種方式,。而她現(xiàn)在回想,,在這樣一個大主題下往前走,“想要去證明為什么是我,,但那個證明是非常個人世界的舉證,。”
圍繞在大主題下,,她發(fā)散了許多疑問:為什么歌手的第一張專輯一定要叫同名專輯,?為什么第一張專輯的封套一定要用個大頭?為什么第一張自己大量參與創(chuàng)作的專輯,,大家會覺得從垃圾桶里找出來的《下個,,路口,見》demo是最好聽的,?為什么一直頂著“舞臺皇后”的稱號但沒有一首跳舞的歌,?……
有些疑問得到了解答,她的第一張專輯叫“皇后與夢想”,。她創(chuàng)作了《會跳舞的文藝青年》,,加上接下來的《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和《1987我不知道會遇見你》,“開啟專輯企劃的思維模式,,這三張專輯歷練了我,。”
有些疑問留存,,第一張專輯封面本是藍天白云,,版權(quán)公司依然要求必須有一張她的照片。最后封套放上了一個大頭照,,和里面甚至不配套,。《下個,,路口,,見》改了14版后,成為至今演出方仍希望她演唱的歌曲,。
時尚幫助開闊了李宇春的認(rèn)知,。2012年,她與高緹耶合作,,看到了藝術(shù)團隊幕后工作的狀態(tài),,“原來世上不只是穿衣服、賣衣服這樣簡單的邏輯,,很多設(shè)計背后的創(chuàng)作,,與音樂創(chuàng)作有相通之處,。它也有一些東西來自于哲學(xué)、歷史,,很吸引我,。”當(dāng)時她很少涉獵歷史和人類的書,,覺得“被提到了新階段”,。她也開始看藝術(shù)展,去了很多國家旅行,。音樂外的領(lǐng)域撞擊著她沉浸了十年的問題的殼,。
終于,她想清楚一件事:10年之后,,李宇春擁有了在音樂上完整的語言和系統(tǒng),,不是風(fēng)格上的,而是更本質(zhì)的,,不斷成長和蛻變的——她要走出原本某種程度的封閉,,跟世界有越來越多互動和感知,更多打開自己,,再賦予表達,。
在2015年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她說,,“對很多人來說,,10年了,,他們看到一樣的李宇春,。10年前,好的,、不好的標(biāo)簽都貼在我身上,,不是我主動的。然后真實的你被覆蓋了,,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誰,,更別提你做了什么音樂。時間會讓這些東西慢慢脫落,,一點兒一點兒脫落,,本身的樣子才會顯露出來?!?/p>
這個10年以2016年發(fā)行的歌曲《西門少年》作為總結(jié),,在歌里她寫:揚帆遠航乘風(fēng)破浪要去驚訝天下,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縱情燃燒不怕留疤,?!拔覠o比堅定地認(rèn)為,,我是不會被裹挾的,我一定會不畏流血,、不懼流言奔跑下去,。”
到了做《流行》時期,,這個想法發(fā)生了變化,。她發(fā)現(xiàn)以前的同學(xué)生命路徑各自分岔,有的甚至開始面臨死亡,。但很多生活都不是他們的本意,。她受到了沖擊,開始思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安淮嬖诤玫倪x擇和壞的選擇,但是生活會讓你變成各種各樣,,答案也不再是簡單的對錯和好壞,,開始會有一些感受到人性的復(fù)雜。也第一次感受到被時代洪流席卷的時候,,究竟是更加倔強地去反抗,,還是會被推著走,或者是被裹挾掉,,或者就失去自己了,,就失去了?”
以此為界,,下一個10年的思考主題有了雛形,。2017年發(fā)行的《流行》宣告著它的開始。而今過半,,她的新專輯也即將發(fā)行,。
過去14年,李宇春最耗心力的部分是音樂——這也是她一直希望從事的行業(yè),。她思路清晰,,思考內(nèi)容越發(fā)水到渠成。但這樣的思考也許可以更早到來,。早早被一場盛大的比賽改變了人生,,某種程度上被卷進時代洪流,她在自己的問題上似乎消耗了很長時間,。10年后才開始考慮時代洪流與人的關(guān)系,,她覺得,“我的一切都來得有點晚,?!?/p>
?
經(jīng)常說“不”
人物周刊:你的創(chuàng)作會更多地和自己看到的世界有關(guān)系,,而不是去體悟感情?
我覺得兩個都有,,就是,,嗯,也會有一些作品其實是你可能會通過自己的想象去創(chuàng)作,,比如說《淹死的魚》什么的,,它沒有那么現(xiàn)實題材的,比如《下個,,路口,,見》肯定我覺得是有想象空間的,因為我并沒有站在那個下個路口,。
但是我最近寫的很多東西會比較現(xiàn)實,。《流行》這張就比較明顯一些,。
人物周刊:為什么到了這個階段,,你突然就有更多的表達意愿?
自己關(guān)注的東西有所改變,。大概“WhyMe”十年做完之后,,我整個人的轉(zhuǎn)變挺大。自己關(guān)注的點一下子就不再只是音樂技術(shù)層面,,好像突然打開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有很多以前可能沒有太關(guān)注的事情,甚至是新聞類的事情,,好像現(xiàn)在就會有一些痛感,。它不是說突然的,一點一點積累,。
人物周刊:痛感指的是什么呢,?
比如《焰火》,靈感來自曼徹斯特爆炸案,。那是一個有很多年輕人參加的流行音樂演唱會,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去看,,看到新聞報道中他們父母的反應(yīng)和現(xiàn)場的畫面,,我覺得和別的恐怖襲擊的案件比,刺痛是不同的,。
人物周刊: 2015年之前,,如果你看到類似的案件(心中)波瀾不會那么的大?
可能表面上是這樣的,,但是它有沒有在你心里留下些什么東西,,我沒有辦法回答,。很多東西不是一刀切,不可能一夜之間你就變了一個人,,或者是你突然很關(guān)注這個事情,。也許那個東西它其實在之前有所積累,只是你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然后只是到了這個時間,,它好像才顯現(xiàn)。
WhyMe十年演唱會
人物周刊:“WhyMe”那十年,,量和質(zhì)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
那十年,重點會在個人的關(guān)注上,。其他東西有所積累,,但并沒有顯現(xiàn)出來。我所在的職業(yè)其實對我造成的影響,,我覺得是大的,,否則我不會從21歲開始,就問“為什么是我”這件事情,。
一方面我確實也很好奇,。第二個,這也是會去激勵自己不斷往前的一句話,。但是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在2015年之后,做完“WhyMe”十周年的演唱會之后,,我就不再糾結(jié)這件事情了,,我關(guān)注的點不再只是在個人的世界里面。我并沒有得到答案,,我可以繼續(xù)去尋找這個答案,,尋找答案的過程是會推動我不斷往前。反而有的時候沒有答案,,其實我覺得是件挺好的事情,。
比賽的過程中,我并不知道這個比賽意味著什么,,比賽結(jié)束了,,好像有點回不去了。我那個時候還在大學(xué)三年級,,并不知道那意味著我接下來的十幾年會在北京生活,。這些問題一定是當(dāng)那個喧囂結(jié)束之后,才會靜下來想。
我那個時候有很多問號,。沒有一個人告訴我說,,為什么要接受訪問,為什么要去一個活動,,為什么今天要飛這里,,明天要飛那里,但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在我腦子里存在的,。我不是一個什么都會問的人,,我就會自己去觀察或者體會。
人物周刊:你當(dāng)時的體會是什么,?
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一直到做第一張專輯《皇后與夢想》的時候,我覺得這樣的狀態(tài)不行,。我之前想象做音樂,,每天都恨不得跟制作人住在棚里面,但現(xiàn)實是,,我要不停飛來飛去的,。那個時候是我第一次去見我的經(jīng)紀(jì)公司的老板,跟他說我無法專注做音樂,,我做不了經(jīng)紀(jì)公司安排的這些工作,。那時候是我第一次說“不”。在那之前,,其實你并不知道你可以說“不”,。然后那次不就成功了嘛,成功了之后,,我就經(jīng)常說“不”了,。
?
保留自己的視角
人物周刊:印象中,創(chuàng)作歌曲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其實我小時候也自己老哼東西,,但不知道就是原創(chuàng),也沒記錄過,,哼過就過了,。嚴(yán)格意義上來說是2009年,寫詞,、寫曲,,然后包括整張專輯的概念都是自己來提出。其實第三張專輯《少年中國》我有提,,但在形式上它是迷你專輯,不是完整的專輯,。另外,,我之所以做那一張,,是因為2008年奧運會,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唱奧運的歌曲,,就大家都會參與到里面,。我覺得做一張《少年中國》也代表著我的情緒吧。
很多人問你寫歌,,或者是你做專輯的時候,,這個故事怎么來?其實東西都是在平時,,也許很早之前就積累完了,。我的備忘錄上面可能有上百個,肯定有超過一百個,,還沒有寫的主題,,是我平時的積累。
人物周刊:這種主題會是什么,?
各種各樣的,,奇奇怪怪的,也有很多在后來看覺得毫無價值,,我就把它刪了,。但我現(xiàn)在盡量不刪,說不定過了多久你又有感覺或怎么樣,。
比如說《流行》,,新專輯也有。比如《耳機》,,那首歌曲看起來寫的一個愛情故事,,跟耳機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但耳機是一個什么故事呢,?耳機是我之前的一副耳機,,一個朋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有一天壞了,,我就很想去修它,,我就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別人都告訴我說,,你還不如買一副新的,。這個事情會對我造成很大的沖擊。我修的是這個耳機嗎,?我要的是這個感情,,是跟我的朋友之間的一種情感的維系,你知道嗎?怎么就說還不如把它扔掉買一副新的,?為什么這個時代所有東西都是換一個新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副耳機的問題。于是后來我就寫了《耳機》這首歌,。但那個歌很多人說為什么叫《耳機》,?你寫的不是感情的逝去嗎?我覺得我就有點解釋不清楚,。最后也沒修好啊,,只能收起來,沒有人修這個東西,。
人物周刊:會有保存很多類似的東西嗎,?
我有一些很舊的衣服。留的時候沒有想過有多么深刻的意義,,但可能就只是想單純留下來,。但是有的時候,可能突然在清理衣柜的時候,,看到它,,就會有很多當(dāng)年的畫面。
人物周刊:我們聽《耳機》,,還是覺得它寫的是愛情,。
我覺得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未必是愛情,,但是這種東西不太能夠跟別人說得這么具體,,因為有的人其實感受不到,他會覺得會不會有點矯情,。
人物周刊:但是你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把自己的東西寫得更明晰、更能被聽眾感知是不是一個目標(biāo),?
我有想過,,可能會用一種更共情的方式去傳遞。但是有時候我又覺得,,那我那種可能很特別的視角是不是就沒有了,?我也很想保留那部分。所以我就覺得,,有一些作品可能相對還是會比較私人一點,,或者是個人表達一點,就讓它這樣吧,,我不想去改變它,。包括創(chuàng)作《無花果》的時候,,那個作品就很小眾,但我個人又很喜歡它,。大家不明白也沒辦法,。我還是放進去了,。
?
我從來沒有認(rèn)為自己是怪物
人物周刊:《作為怪物》好像是個很另類的詞,,但其實也很有共鳴。
是……它的重點不在于怪物本身,,而是說大千世界里,,別人對你的認(rèn)知。當(dāng)時在問我的那個問題里面說,,你覺得你是怪物嗎,?我的回答是,我不是,,我從來沒有認(rèn)為我自己是怪物,,這些東西都是你們賦予我的,于是我才有了一種格格不入,。
但我覺得這個東西不是今天放到李宇春身上才有的,,放在任何人身上,可能都會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時刻,。
人物周刊:但你的格格不入好像比別人更多一些,。
啊,對,。但我其實自己真的不認(rèn)為,,我真的不認(rèn)為自己是怪物的。格格不入,,也確實蠻格格不入的,。有的時候,比如說大家在做一個舉動,,我會先問為什么,,為什么都這樣做呢?為什么沒有別的,?比如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突然講出來的一條路徑,可能不是大家想到的,,那個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有點怪,。
最近我不是發(fā)了一個微博嗎,就是說“參加工作以來……”參加工作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有深刻意義,。有的人會認(rèn)為你說參加工作,,而不是說出道,,你在搞笑,你在耍寶,。但是我覺得用“參加工作”而不是用“出道”,,是因為我認(rèn)為就是參加工作。行業(yè)中,,很多人認(rèn)為自己是明星,,是一個superstar。但對我來說,,那個認(rèn)知是不清晰的,。這只是你參加的這個工作讓你成為了這個角色。私底下其實大家就是一樣的普通人,。所以“參加工作”跟“出道”對我來講,,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想表達的那個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人物周刊:你的superstar的感覺只留在舞臺上,?
那是音樂賦予我的。今天這個音樂是悲傷的,,或者是開心的,,甚至是性感的,賦予了我感知和能量,,我用我對它的理解詮釋出來,。
人物周刊:你剛才講了舞臺上的你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你是兩個你,那創(chuàng)作時候的你是什么樣子的,?
相對安靜,。最開始的時候,我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寫東西基本都在晚上,,自己在家的時候。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了,,有的時候是在聊天中,,我可能突然想到什么東西,就自己在一邊寫了,。但是有一個東西還是沒有太改變,,在車上、在飛機上,,在這種移動物體中,、移動的過程當(dāng)中,我好像思緒會特別多,。
人物周刊:因為那是你難得獨處的時候嗎,?
嗯,,也許吧,我不知道,。反正在這種移動物體當(dāng)中好像想的東西特別特別多,。就比如剛飛回來這一趟,長途飛行,,我改了一個編曲,,還改了一首歌詞,然后我突然想到整張專輯的結(jié)尾,,我不想這樣結(jié)了,,換一個方式。然后我就會聽很多音樂去找感覺,。所以我經(jīng)常都是把自己之前做的東西推翻掉。
2012年的李宇春 圖/受訪者提供
?
人物周刊:什么會讓你有新的想法,?
看到東西,,可能會。另外,,我不斷地在進行自我梳理,。這張專輯從企劃開始,我就會不斷地去梳理,,所以大家聽到的音樂,,我每天要聽很多遍,不停循環(huán),,甚至是不斷地移動它的排序,。讓它像電影一樣有一個完整性。
人物周刊:那到了哪一步你才會覺得可以了,?
可以做到天荒地老,。
流行與洪流
人物周刊:創(chuàng)作初期,作為一個新手,,怎么訓(xùn)練自己的表達,?
有一個難以表達的階段,還挺長的,。2009年,,我覺得很難收到滿意的歌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能跟那個時候的音樂環(huán)境也有一定關(guān)系,,那些歌曲真的不喜歡。身邊的制作人開始鼓勵我,,要不要自己寫寫看,。我會覺得你這開什么玩笑?。恳驗樽约簭膩頉]有做過這樣的事情,。但是,,你說沒有動這個心啊,好像又有一點點,,那就自己會試試,。我就記得第一次交那個小的、短的,,還不是完整的demo,,跟唱片公司的人、制作人一起聽,,一分多鐘,,我就覺得像一個世紀(jì)那么長。
當(dāng)時聽了好幾首,,唯獨沒有給他們聽《下個,,路口,見》,。聽完之后,,他們都覺得不錯。但是我習(xí)慣性地覺得大家只是不太好說不好的話,。因為大家面對面嘛,,我就覺得肯定沒有那么好。反正一直就是這種狀態(tài)唄,。
后來他們就會問,,還有沒有啊,?我說就還有一首歌被我丟了,,真的是從垃圾箱里面給拽出來,給他們聽了一段《下個,,路口,,見》。他們就覺得這首最好,。我覺得不可能,,這都是被我扔掉的東西。我當(dāng)時的情緒很復(fù)雜,,一方面你沒有那么相信,,但另外一方面呢,確實因為你對音樂很喜愛,,還是會有一種欣喜的狀態(tài),。
人物周刊:現(xiàn)在你更希望創(chuàng)作偏向人文方向,?
有一些些。當(dāng)然我覺得歌曲很多東西都是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但是怎么樣去講到個體,情感也好,,身份認(rèn)同也好,,這個其實可能不同的人,理解的程度會不一樣,。但對于我來說,,我肯定不只想再去很淺地去表達愛情,或者是一個情感,。
就像《流行》,,實際上我寫在備忘錄上面的“流行”想表達的是:推動我們往前的洪流??赡堋兑惶恕犯艹休d這個意義,。但是說到“流行”這兩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可能還是八卦,、流行歌等等,可能很難去理解說,,這是一個洪流,。
人物周刊:其實你沒有特別喜歡《流行》那首歌的歌詞。
如果是我個人,,我當(dāng)然不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因為我覺得它沒有文學(xué)性。但是那個歌,,如果用非常沉重的一種方法,,或者是更加嚴(yán)肅的一種方法,又沒有戲謔感,。所以其實我在進棚的時候還拿著三版歌詞,。其實有我想寫的真正的流行,但跟曲配不上,?!读餍小返母柙~我寫過七八版。有一版的歌詞能更加清晰地讓你感知到我們處在一個叫作“流行”的城市,,我們到底是被它推著往前,,還是被它裹挾?能更加明顯感覺到浪潮,,那個流行代表一種浪潮,,而不是那個“流行”,。
人物周刊:你覺得你是被推著走的,還是被裹挾,?
做《流行》這張專輯,,我第一次有這個疑問。之前《西門少年》,,我無比堅定地認(rèn)為,,我是不會被裹挾的,我一定會不畏流血,、不懼流言奔跑下去,。但是在做《流行》時,我覺得是我成長到現(xiàn)在,,人生第一次開始有疑問,,尤其是在《年輕氣盛》跟《一趟》的時候,我究竟會不會被生活裹挾,?好像這個東西突然就出現(xiàn)在你眼前,,第一次要開始思考了。
人物周刊:你在2005年就在現(xiàn)在我們看來有時代意義的一個選秀里面拿到冠軍了,,其實你是最有機會去想時代對你的意義的人,,但是你直到做《流行》這張專輯的時候,才真正有這個疑問,。
對啊,。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成長帶給我的。我的身份只是外界看到的,,但實際上我身在其中,,看到的東西很細微,我其實感知不到所謂的時代會對我造成影響,。我還是沒有跳出來看,。那個時候講了很多東西,他們?yōu)槭裁从X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或者嚴(yán)肅的事情呢,?我那個時候并不這樣認(rèn)為,。我只是認(rèn)為它是一個成功的比賽,就像當(dāng)年我上了《時代》周刊封面一樣,,我覺得上《時代》周刊封面的應(yīng)該是那個節(jié)目,。我那個時候都沒有想什么形象符號。
人物周刊:現(xiàn)在會想嗎,?
現(xiàn)在會不由自主地去想到這樣的一些東西,。就像之前看《大衛(wèi)》,我觀賞那個作品的時候,我會聯(lián)想到我自己作為一個流行符號的部分,,我與周圍的關(guān)系,,就開始會去想這些東西。
人物周刊:你會不會覺得開始得有點晚,?
有點晚的,,我覺得我的一切都來得有點晚。但是我跟現(xiàn)在身邊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聊,,我覺得他們也未必在這個時候就想清楚,,或者是想過這個問題。所以是我個體的“晚”嗎?還是跟每個人的成長階段有關(guān)系,?或者說當(dāng)你將視野從個體轉(zhuǎn)向社會之后,,才開始真正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