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關系是近年湖南衛(wèi)視多檔綜藝節(jié)目的核心?!段壹夷情|女》《我家那小子》探討的是父女,、母子的關系,《花兒與少年》關注陌生人的相處之道,,《中餐廳》做朋友關系,,《一年級》聚焦同窗和師生情誼。在做節(jié)目策劃時,,沒有被關注過,、消費過的人物關系成為節(jié)目制作的方向。
有感于新時代年輕人的張揚個性與我行我素,,有人提出了“前輩們”的建議,,希望借一些有榜樣精神的前輩探究當下年輕人在追求個性中忽略的品質。監(jiān)制夏青認為,,只是做前輩與年輕觀眾有一定距離,。一番討論過后,師徒關系成為了新節(jié)目的重點,。
節(jié)目制作人,、總導演孔曉一主動請纓,她曾看過一個黃永玉先生的紀錄片,,片中黃永玉回憶他在徐悲鴻等大師家里,,與他們同吃同住幾個月。技能并沒有學到,,但是學到了“感悟與來往,,能夠潛移默化去感受大師們的精神”,。《我們的師父》靈感就此而來,,團隊希望年輕人通過與長輩或前輩共同生活,,從“感悟與來往”中,學習他們的人生智慧,。
大張偉,、于曉光、劉宇寧,、董思成成為了四位徒弟人選,,他們的年齡從22到38歲,董思成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劉宇寧從無名小輩到初露鋒芒,,大張偉在演藝圈多年,于曉光已為人父,,四個人構成了相對全面的視角,。目前播出的節(jié)目中,演員牛犇,、主持人倪萍,、歌手韓磊、演員張凱麗,、美食家蔡瀾相繼擔任師父,。節(jié)目采取真人秀的方式,通過師徒三天兩夜同吃同住,,記錄教授與學習的過程,。
導演孔曉一在錄制中
?
“師父”與“師傅”
夏青曾擔任《超級女聲》《快樂男聲》《花兒與少年》《一年級》《中餐廳》《我家那閨女》《我家那小子》等多檔節(jié)目的監(jiān)制,這些節(jié)目大多以年輕人為主,,在與年輕人的交流中,,她一面欣賞年輕人的探索精神,一面深感“敬畏之心”的缺失,,“他們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好像我聽話就不夠潮流,,不夠酷,。總覺得你為什么不讓我去試試呢,?但前輩為什么取得成功?人家靠什么存在,?應該有多一層思考在里頭,。”
節(jié)目團隊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試圖還原古代的師徒相處模式,。關于“師”的概念,,周朝《詩序》(卷下)曾記錄“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師,以相之”,?!吨芏Y》中寫,“師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但“師父”與“師傅”兩個詞各自演變至今,,已經有了不同的解讀,。
“師傅”一詞在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xiàn),指老師,?!稑b梁傳》昭公十九年記載:“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意即年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是父親的罪過?!度纸洝防锏摹白硬唤?,父之過”同理。
韓磊與徒弟們
秦漢以后,,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yōu)榱藢V傅弁?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于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中9處11次出現(xiàn)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 等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
但從南宋開始,“師傅” 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至于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yè)中傳授技藝的人,,則在清代中后期以后。隨著時代的變遷,,“師傅”出現(xiàn)了一定的泛化,。20世紀60年代,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師傅”成了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的專稱。
“師父”最早見于《春秋左傳正義》,,“王使簡師父告于晉使,。”大量使用始于漢魏,,在明清白話小說中更多見,。唐朝以后,“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元明時期,,“師父”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
鑒于“父”字在漢語中的重要含義,,在父權社會中,“父”字帶有崇拜意味,?!皫煾浮币辉~發(fā)展至今并未有重大變化。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體現(xiàn)了這點。表現(xiàn)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談到“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此句來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最常見的聯(lián)想,。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yǎng)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皫煾浮钡姆Q呼,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又灌注了情感色彩,。
現(xiàn)代漢語中,在凸顯“教與授”關系的時候,,“師父”成為更常用的詞語,。在情感上,“師父”比“師傅”親近意味更濃,,較之“師傅”形式上的傳授技藝之義,,似乎更有實質上的內容,更顯師徒情分,。
“古時候的師父,,管吃管住,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自己的徒弟,。為什么定《我們的師父》的時候選擇父親的父,,我們希望傳遞一種情感?!毕那嗾f,。
牛犇帶四位徒弟練習
?
規(guī)矩
孔曉一在做節(jié)目之初,希望能夠“發(fā)掘一種普世的師徒關系,,不是拜師學藝,,而是在與師父同吃同住中學習。相較于有形的書籍,、文物,、寶藏,這些在各自領域有卓越成就的師父,,他們那些可以意會的精神,、品格、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生活智慧更需要被年輕一代發(fā)掘”,。
為了讓節(jié)目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在錄制前,,導演組會和師父人選溝通,,希望師父能夠將日常生活更為“極致化”,把平時分散在一周或一個月的事情集中在這三天兩夜完成,,提高信息密度,。但在錄制過程中,,這樣的期望被打破。
與牛犇的溝通是,,帶徒弟去觀察生活,。錄制過程中,牛犇提出帶徒弟去見見“我眼中的上?!?,他帶徒弟們去大潤發(fā)——90年代上海大超市的代表。徒弟們帶師父去見見他們眼中的上海,,他們帶牛犇去了IT買衣服,。原計劃牛犇帶他們體驗一天的生活,被打亂了,。但在打亂的錄制中,,牛犇見了理發(fā)店給小孩剪頭發(fā),駐足觀察并上前比劃,,假設自己演一個剃頭匠應該怎么演,。原本觀察生活的目的也達到了。
“我們對徒弟也有要求,,要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師父身上的閃光點,。所以平時很多我們忽略的東西會引起他們的重視。他們會覺得牛犇師父無時無刻不觀察生活,、觀察人群,,為的是塑造好他會接到的角色,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毕那嗾f。
徒弟們和張凱麗
張凱麗在與節(jié)目組溝通時,,探討過教授的內容,,“她說像教他們演戲都挺扯的,那么短時間怎么教,?最重要的是教他們怎么做人,。”夏青回憶,。張凱麗從沒坐過過山車,,但她答應了陪徒弟們去玩,覺得“說到要做到”,。過山車坐完以后,,有三分鐘監(jiān)聽器里沒有任何聲音,之后她嚇到嚎啕大哭。
“從牛犇師父身上學的是歷經滄桑之后依舊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節(jié)儉精神,、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沒有學演技,;我們從倪萍師父身上學的是‘人生60都可以再出發(fā)’‘讀書讓人更漂亮’的勇氣和堅持,,沒有學主持;我們從韓磊師父身上學的是面對生活,、職場中所有壓力和焦慮如何淡定自如,、從容面對,,如何走進大自然去深呼吸去讓自己充滿力量,,沒有學唱歌……”孔曉一說。
夏青認為,,雖然錄制時間只有三天兩夜,,但是在師父與徒弟的合力下,節(jié)目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最初錄制牛犇那一期,,“光盤行動”一度讓徒弟們不理解。但等錄到蔡瀾那期,,蔡瀾帶四人做飯,,讓他們將炸鍋的油倒掉,他們馬上說:“這不行,,在牛犇師父那兒要被罵死,。要怎么廢物利用一下?!?/p>
夏青
“年輕人少了一些規(guī)矩的東西,,但是規(guī)矩從哪里來,它一定不是說我告訴你這是規(guī)矩,,這就是規(guī)矩,,而是一定要去體會它。我們也想借助節(jié)目,,通過師徒關系,、同門關系和親情關系,去呼喚一些傳統(tǒng)文化,,這很難,,但一定要有人去做?!毕那嗫偨Y,。
四位徒弟與“師父”蔡瀾
(參考資料:《“師父”與“師傅”的辨析》《從身份到契——我國學徒制中師徒關系變遷研究》,實習記者張瑋玨,、牛巖青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