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什么哺育詩歌/用血里的鐵鍛打釘子/用骨頭里的磷點燃油盞/用釘子和油盞/建造詩歌必要時……還須跑回失去的歲月/把自己的聲音找回來,?!保ā段覀冇檬裁床赣姼琛防铉?/p>
1926年,李瑛出生于一個鐵路員工之家,,一些父親口頭講授的故事成為他最早打量到的文學的模樣,。后來,因為戰(zhàn)爭和父親頻繁調(diào)動的工作,,他在顛沛流離里勉強讀完了小學和初中,。李瑛自述,童年給他的回憶是“充滿蒸汽機車的噴氣聲和車輪碾動鐵軌的單調(diào)的轟響”,,孤獨而不安,。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他內(nèi)向孤僻,“喜歡安靜,,不愛說話”,,但似乎也因此練就了敏銳的人生嗅覺。他在《回憶童年之二》中寫道:“誰知道我的憂郁,、饑餓和孤寂相加/等于什么,,等于我今天/白發(fā)里的什么/骨頭里的什么/精神里的什么/血里的什么?!?/p>
到了18歲,,李瑛就開始把來源于號志燈與簡陋月臺的生命體驗投入到稚嫩的文學實踐中,他與同學自費出版了詩集《石城底青苗》,,滿紙是“多災(zāi)多難的土地”,。1945年,李瑛考入北京大學,,結(jié)束了居無定所的生活,,也開啟了他人生中至關(guān)重要的文學積淀期:馮至、沈從文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給了李瑛莫大的幫助,,里爾克,、艾略特的作品也深刻影響了他的寫作。李瑛一邊讀書,,一邊投身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北京和平解放之后,他又參加了第四野戰(zhàn)軍隨軍新聞隊,,南下做軍事報道,。
大學畢業(yè)后,李瑛以新華社部隊記者的身份進軍廣西,,參與解放海南島的渡海作戰(zhàn),。在這個時期,他寫下了《野戰(zhàn)詩集》。這本詩集不僅意味著題材的延伸,,也是詩人話語模式的根本改變——由個人抒懷轉(zhuǎn)入歷史敘事,,視角由“我”變成了“我們”。李瑛看到了軍旅生活的艱難,、隨軍戰(zhàn)士的犧牲,,痛苦與顫栗扭轉(zhuǎn)了他的表達,他的詩國疆土也由書齋開拓到高原哨所,、海島邊防:“夜晚,,在接近炮火的前方/我看見我們的哨兵/守衛(wèi)在一棵大樹的隱蔽下/那一幅閉著厚厚嘴唇,收著下顎的/莊嚴的面容/像一座古希臘童話里青銅的鑄像/整個地球都旋轉(zhuǎn)在他的腳下/他鐵山一樣地屹立著,?!保ā稓v史的守衛(wèi)者》李瑛)
隨軍生涯結(jié)束后,李瑛的創(chuàng)作依然沒有離開社會洪流,。20世紀50年代,,當代的政治抒情詩開始流行,世界被置于宏觀視角之下,,詩人們渴望吸吮時代的血液,,再書寫“人民”的脈搏。長達3500行的《我的中國》就是李瑛對這一詩歌范式的探索,,家國情懷主導了這一時期他的文學走向。
難免地,,有些文學作品會打上時代的烙印,,詩人們對“宏大”的深深迷戀某種程度上是時代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瑛強調(diào)“詩人”于希臘語中的“創(chuàng)造者”一義,,并在90年代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的“向內(nèi)轉(zhuǎn)”:“但生活沒有冷卻/鮮花仍將開放/瘋長的青草/總是很認真地/用最后幾滴血,滋潤著/碑的根和時間的心臟,?!保ā赌箞@》李瑛)生命凸顯,戰(zhàn)爭與死亡退卻,。
同是詩人的女兒李小雨曾經(jīng)問李瑛寫詩的意義,,他只是回答:“能讓我平靜地寫詩,就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快樂,?!崩铉凶咴妷?8年,由少年至耄耋,,《李瑛詩文總集》多達14卷,,近100萬字。3月28日,李瑛因肺部感染去世,。一代詩人的告別,,也是一種時代話語方式的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