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無處不在,在風中,,在河流,,在食物里,,在傳統(tǒng)儀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愛之中,。”
這是一句古老的印第安諺語,。一兩百年前,,以機器大生產為標志的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社會形態(tài)的現代化變革和知識的分科,,也改變了教育的形態(tài)——學習,它往往被看作只在學校里發(fā)生的事,。工業(yè)革命和現代化變革催生了標準化的現代學校教育體制,。然而如今,隨著以信息技術,、互聯(lián)網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滲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樣的教育開始越來越多地為人所詬病:它在選拔培訓方面的效率和功能依舊,,但一刀切的單一培養(yǎng)模式與評價體系,、忽視心智人格成長等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近20年來,,在國內,,有這樣一些新一代家長,為下一代作出了大膽的決定:他們決心跳出現行教育體制,,為自己的孩子尋找新的出路,。每個人的教育理想景致不同,為了找到最符合心中所愿的桃花源,,他們各經異途——有的選擇了實驗性質的“創(chuàng)新小微學?!保械慕M成松散的家庭互助式上學聯(lián)盟,,有的干脆選擇在家上學,,還有的仍在不斷試錯和探索……
有人稱贊他們勇敢,也有人斥之為賭上孩子未來的冒險,,還有更多的人在觀望這群吃螃蟹的教育先行者,。為了描述這些看似特立獨行的存在,他們的實踐被冠以各式概念,,“新教育”“實驗教育”“教育創(chuàng)新”……這些名詞不由得叫遠遠旁觀的人好奇:這些教育實踐,,“新”在何處,又“實驗”在何處,?他們?yōu)楹巍耙陨碓囯U”,?險途是否真的危險,又或者,,其實不過是在走回正途,?
少有人走過的路,自然艱阻重重,。這來自外界的質疑,,來自同儕的比較,來自內心的搖晃,,來自法律法規(guī)的有待健全和整個社會生態(tài)的尚未成熟……
新教育對許多大陸人來說或許尚是發(fā)展中的新事物,,但在許多其他地區(qū),,卻已經發(fā)展出了可供借鑒的先例。比如在臺灣,,2014 年11月4 日,,“實驗教育三條例”(“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tài)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tài)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及“公立小學及中學委托私人辦理條例”)通過,,各種形態(tài)的“實驗教育”得到認可,,完成三年實驗教育的學生也有資格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學。越深入其里,,人們便越會發(fā)覺,,“新教育”并不新,也不必然與原有教育體制沖突或對立——那些都是教育本該有的樣子,。只是“新教育”成熟的那一天,,離我們還有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