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導演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即將登陸內(nèi)地院線,這場戰(zhàn)爭史上最有名的“失敗”如何呈現(xiàn),,令人十分好奇,。影片在北美票房成績很好,基于對諾蘭的信任,,影評人也慷慨給予好評,。但抱著看“撤軍大業(yè)”期待的影迷卻可能會有心理落差,因為已經(jīng)有前方線報發(fā)來,,這部電影并沒有期待中的全景圖,,三條線索的敘事中,鏡頭對準的是一張張年輕幼稚的面孔,,他們心懷恐懼,、惶惶不安,乞求一線生機,,并沒有什么廝殺和勇敢的展示空間,,甚至那些跟敦刻爾克大撤退相關(guān)的大人物,比如丘吉爾和希特勒,,哪怕在歷史上留名的前線指揮官,,都沒有露過臉。
電影走到今天,,只要投入夠多,,已經(jīng)沒有什么大場面不能實現(xiàn),而一向依賴場面渲染情緒的戰(zhàn)爭片,,也該轉(zhuǎn)入價值觀的比拼層次了,。就是說,從艱苦卓絕到最后歡慶“偉大勝利”的套路也已經(jīng)沒那么被人期待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之所以在戰(zhàn)爭史上留名,,是因為直到1942年新加坡陷落之前,敦刻爾克一直被認為是英國軍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失敗,,細挖失敗和展示勝利,,顯然前者難度更大,對電影從業(yè)者本身的要求更高,。
而今年暑期檔的《建軍大業(yè)》中,,也有大量篇幅展示了南昌起義勝利之后我軍陷入的節(jié)節(jié)失利,,三河壩戰(zhàn)役的慘烈與最后上井岡山的選擇,都是在戰(zhàn)爭中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做的權(quán)衡,,與敦刻爾克撤退具有同樣的意義,。
一場偉大的“失敗”,和偉大的勝利一樣,,屬于那些參與其中的,、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諾蘭把鏡頭對準的就是一個個普通人,。三條時間線上的主角都是小人物,,他們的努力,不是為祖國慷慨赴死,,撤退回家才是最好的結(jié)局,,即便是在觀看者的心中,他們也不被期待成為英雄,。
失敗有失敗的意義,,失敗不意味著沒有價值。失敗者留下了精神風骨,,“敦刻爾克”的價值在于保全力量,,在于絕地求生,時代最耀眼的舞臺并不屬于他們,,但是面對無情的命運和強大的敵人,,他們不加辯解、無需求饒,,留下的還有慘烈莫名又無力消失的故事,,從電影拍攝的角度來看,諾蘭的角度就是如此,,他追求“個人史詩”的強烈意愿,,去尋找、記錄,、編輯并拍下沙灘上,、大海里和空戰(zhàn)中的一個個關(guān)于“求生和自救”的普通人的故事。
同樣屬于失敗者的作品,,還包括去年NHK大河劇《真田丸》,,男主角真田幸村一生歷經(jīng)安土桃山時期三個“天下人”的戰(zhàn)亂紛爭,在生命末期守護搖搖欲墜的豐臣家族直到最后一刻仍“不認為會輸”,,死得壯烈又無可奈何,。
專門為戰(zhàn)爭中失敗一方的悲劇英雄打造一部作品,可能要比為勝利者書寫丹青鑲金彩條更貼近人性,與活下來的人相比,,沒有活下來的人更有生死體悟的資格,,他們的故事更值得被書寫。
不是所有的勝利都值得歌頌,,也不是所有的失敗都毫無價值,。關(guān)注失敗的一方,聚焦小人物,,國內(nèi)電影制作者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不夠,。戰(zhàn)爭題材有著天生的血與火交織錯落的屬性,悲劇性和史詩性并存,,更加不應該被狹窄化,、單一化處理,變成煽動基本情緒的工具,,戰(zhàn)爭中被歌頌和升華的東西往往簡單,,而那些壓抑下來的、掩藏起來的,,是復雜糾纏的情感與幽暗無邊的人性深淵。
《敦刻爾克》劇照
《建軍大業(yè)》劇照,,三河壩戰(zhàn)役
《真田丸》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