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困在淺灘往往被人類看作集體自殺行為,當這一名字被安在游戲中,,殺傷力相比鯨魚擱淺有過之而無不及,。
凌晨4:20起床、不與任何人交談,、看一天恐怖電影,、用刀片在手臂上刻一條藍鯨等,,都是藍鯨自殺游戲的任務,。而這些任務,,都是為了增加參與者的負面情緒,產(chǎn)生心理負擔,,最后精神恍惚,,對任務發(fā)布方的控制產(chǎn)生洗腦式依賴。
事情的嚴重性超乎想象,。2017年2月,,年僅15歲的俄羅斯少女Yulia Konstantinova和16歲的Veronika Volkova從公寓高層縱身躍下,雙雙死亡,,跳下去之前,,她們在網(wǎng)上發(fā)布了“結(jié)束”的字樣,Konstantinova還配了一張藍鯨的圖片,。
最初吸引她們的,,是這游戲很“酷”。根據(jù)心理學家分析,,這些孩子大多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guān)愛,,平時缺乏溝通和交流,被好奇心吸引去完成任務后,,獲得了組織者的肯定,,對其產(chǎn)生感情與歸屬感。
50天內(nèi),,從自虐到自殘再到自殺,,是藍鯨死亡游戲組織者希望玩家走完的全過程。游戲發(fā)起人菲利普·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今年21歲,,被大學開除前讀的專業(yè)是心理學,。
“生活糟透了,不會變好了,。你是一個很無趣的人,,你的父母不需要你,也永遠不會理解你,。你的生命,,除了在年輕時候自殺,不會有任何美好的事情發(fā)生,。你是被選中的人,,死亡告訴你一切的答案?!?/p>
布德金對一位參與者說出上面這番話,。發(fā)現(xiàn)她在自殺這一步猶疑時,,布德金建議她服毒,他說,,相比于跳樓或者臥軌,,這種死亡方式“一點痛苦都沒有”。
女孩自殺,,未遂,。布德金被控致130名年輕人死亡,他對此并不承認,,只是對警方說,,死亡數(shù)是17,待死者28個,。
有一個事實他供認不諱——他很清楚自己在誘導他人自殺,,并因此得到成就感。布德金將那些死于藍鯨游戲的孩子們稱為“生物垃圾”,,他認為,,他們對社會沒有任何價值,而自己,,只是在替社會清除垃圾,。
名為“藍鯨”的大網(wǎng)自2013年開始罩向俄羅斯的青少年。17歲的布德金在俄羅斯最大的社交網(wǎng)站VK上發(fā)布恐怖血腥類視頻,,傳播藍鯨自殺游戲,,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關(guān)注。他對這些參與者發(fā)布任務,,逐漸增加難度,,篩選掉那些不容易操控的孩子,將更容易突破心理防線的拉入自己的小團體,。
隨著游戲的擴散,中國,、英國,、阿根廷、波蘭等國家的青少年也接觸到這一游戲,。盡管布德金已于2016年10月被捕,,但陷入狂熱的追隨者還是無法停下腳步,每天都有女孩寄信到監(jiān)獄向布德金表白,,更有人將他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翻譯成別國語言傳播出去,。
青少年的自殺游戲脫離了布德金的掌控,演變成一種“流行”,。探索死亡及尋求刺激的心理,,使得他們主動跳入漩渦。
在中國,這一獵奇的游戲借助QQ群組的方式悄然興起,,以“藍鯨”“4:20”等關(guān)鍵詞為群名,,誕生了各種發(fā)布自傷自殘任務的小團體。他們的核實工作細致,,甚至考慮到了防范措施,,要求女孩加入前上交舉著身份證的裸照,男孩提交姓名與住址,,一旦退出或泄密,,就會遭到報復。
在被媒體曝光后,,騰訊將有相應關(guān)鍵詞的QQ群組強制解散,,新浪采取多種措施減少藍鯨游戲的信息擴散,百度關(guān)閉相關(guān)貼吧,,360,、搜狗等多家網(wǎng)站也在搜索頁面上設置了提醒。
現(xiàn)在,,在搜索引擎輸入“藍鯨自殺游戲”,,會在最頂端看到這樣一行字:請珍愛生命,遠離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活動,。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nèi)匀豢梢辕熡约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