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于5月7日離開了這個世界,還有五天就是他98歲的生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發(fā)布訃告,,在網站黑白首頁頂部緬懷這位數學家,。
他在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上有著卓越成就。吳文俊引進的新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與“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系式W=SqV被稱為“吳公式”,這些成果影響深遠,,在數學家們眼中,,就像是一場“拓撲地震”,。
帶他進入拓撲學領域的,,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他們的師生之情至今為人稱道,,陳省身評價自己的學生“天資聰慧,,有數學天賦。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他的工作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及獨創(chuàng)性”,。老師認為,吳文俊對纖維叢示性類的研究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和45歲的錢學森以及46歲的華羅庚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次年,,他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吳文俊也是三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
相比于錢學森和華羅庚,,他在大眾中名聲不顯,不愛和媒體打交道,,生活非常低調,但是在數學界,,他的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
吳文俊有句話非常經典,廣為流傳,,他說,,搞數學,光發(fā)表論文不值得驕傲,,應該有自己的東西,。不能外國人搞什么就跟著搞什么,應該讓外國人跟我們跑,,這是可以做到的,。
他的成果“吳方法”正驗證了這句話,將中國的數學機械化領域帶到世界前沿,。他的學生周咸青將“吳方法”傳播到了國外,,逐步推廣。他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開拓了一條新的數學道路,,給學術界帶來另一場地震。
“地震”背后有他嘔心瀝血的堅持,。他用機器證明“吳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通過引入坐標,,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然后再將代數問題機械化?;谶@一想法,,吳文俊開始手算驗證。
在花甲之齡,,他又開始學習計算機語言,,從Basic、Algol到Fortran,,計算機語言飛速更新,,學習難度也因此增加,吳文俊從清早到午夜都泡在機房,,上機操作時間在整個研究所遙遙領先,,花費數年光陰,這才攻下了這個問題,。
在2000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吳文俊和袁隆平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以國家名義為科學家授予的最高榮譽,。
在當時的介紹中,,他的成就是對拓撲學做出巨大貢獻,以及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七年前,,因他在數學領域的付出,經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第7683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隨著年歲增長,吳文俊的好奇心與童心也有增無減,他看日本的偵探小說,,到小店喝咖啡,,旁觀圍棋比賽,追最新上映的電影,,在澳大利亞參加會議間隙跑去游樂場玩蛇,,去香港游樂園體驗“激流勇進”項目。這也是熟悉他的人對他的共識——對未知的領域永遠充滿好奇,。
在人類知識的領域,,數學是一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學科,吳文俊曾經這樣說,。在他熱愛的數學世界中,歲月不老,,他永懷好奇,,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