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訪者給我講她的故事,。她來自農村,,小時候家里很窮,是那種飯都吃不飽的窮,。她是家里老大,,為了照顧弟妹,小小年紀就輟學了,,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家里的經濟有所好轉,是她十七八歲以后的事,。也是從那時開始,,她染上了一種怪病,每天都懨懨的,,跟誰都不想說話,,常常莫名其妙地流淚。這樣的狀況持續(xù)了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直到結婚以后住進婆婆家,婆婆聽說了她的情況,,告訴她:這一定是營養(yǎng)不良導致的,。
婆婆建議她多喝湯。公婆是廣東人,每頓飯都要煲湯,,吃飯之前先熱熱地喝一碗,。這么連著喝了一兩個月,姑娘感覺狀態(tài)大有改善,,頭不暈了,,人精神了,也愛說笑了,。
夢魘就這么結束了,。又過了好幾年,姑娘才第一次聽到抑郁癥的說法,,那些癥狀,,跟自己幾年前一模一樣,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郁癥??!這是后話。她找我做咨詢的時候,,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個兒子被醫(yī)生診斷為抑郁。母親并不理解診斷,,但她嘗試用當年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可惜,,兒子并不認為自己每天喝湯就可以有所改善,。“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兒子說,,“我得的是一種病,不是缺乏營養(yǎng),?!?/p>
母親反復強調自己也有從抑郁走出來的經驗,兒子搖頭:“你那個肯定不是抑郁,,抑郁不可能通過喝湯治好,。”母親發(fā)現沒法說服孩子,,轉而向我求證:“我當時只是沒上醫(yī)院,,但您說,我是不是就是抑郁癥,?”
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憑我有限的知識,,我猜測,以她當時的狀況,,換到今天的醫(yī)院里,很可能是會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另一方面,,我不會因為有一個診斷就主張,抑郁癥可以憑喝湯,、加強營養(yǎng)的方式治愈,。
她的康復,最簡單的解釋是巧合,。有時候,,抑郁可能會有自然而然的好轉,契機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個人更愿意相信的一種解釋是,,對當時那個姑娘,結婚,、加入一個溫暖的家庭,,被關心照顧,這些事情本身就有積極的療愈作用,。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元素,就是當時還沒有抑郁癥的概念,。
缺乏這個名詞,,人們意識不到那是一種很危險、很痛苦的疾病,,總體來說會導致很多風險,,但居然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心態(tài)可以很平和,。
生活中會遇到這種狀況——有些頭疼腦熱,,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忽然想:哎,!這是不是?。咳缓笤较朐脚?。身體上的疾病,,醫(yī)生還可以給一些診療意見,要是心理上的病,,有時就連醫(yī)生也給不出讓人安心的說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跟外人說話,擔心是社交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或許是多動癥,?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有強迫癥的影子,;更不用說每個孩子都有的磨蹭,,多半是以后拖延癥的前兆。不管醫(yī)生怎么說,,父母還是會提心吊膽,,因為頭腦中形成了病的概念。
當我們給自己或者別人貼上病的標簽,,就會在生活中時刻警惕任何跟它有關的征兆,。警惕的另一面,其實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面害怕出問題,,另一方面卻又強化了發(fā)現問題的眼睛。無論是想證明“并沒有這個病”,,或者“真的有這個病”,,究其本質,“這個病”已經成立了,。我們不知不覺沉浸在病的語境中談事情——標簽固化了我們看問題的視角,。
“補充營養(yǎng),對病情會有一點好處吧,?”母親始終執(zhí)著于此,。
兒子憤怒地看著她:“可是我不缺乏營養(yǎng)!”
“我知道,,我只是想試一試……”但她并不真的知道,,她和兒子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對兩個人來說,,喝一碗湯的意義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是慈愛和關照,二十年后則是徒勞的迷信,。這是如此明顯的事實,,然而貼上抑郁癥這個標簽之后,她看到的就只有后者了,?!昂葴浿魏眠^我,萬一它對兒子有點用呢,?”如果稍微多看一點,,她也許可以看到兒子這個人,,而不只是喝湯和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