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的原題目很長:“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由于此詩的內(nèi)容與凝碧池有關(guān),,所以后人也簡稱它為“凝碧詩”,。
此詩的背景是這樣的:安史之亂中,叛軍攻陷長安,、洛陽兩京,,唐玄宗出逃,王維扈從不及,,被叛軍俘獲,,他服藥取痢,偽裝得了啞病,,試圖避免與叛軍合作,。但這并沒有起到作用。安祿山素聞王維大名,,派人把他送到洛陽,,拘禁在菩提寺中,強迫他出任給事中一職,。這成了王維一生的污點,。
詩題里的“供奉人”,是指那些侍奉天子的詞客藝人,,譬如文士,、樂工等。在安史之亂中,,不少供奉人的命運與王維相同,,也被叛軍俘獲。當時王維在拘禁中,,好友裴迪來訪,,說起叛軍在凝碧池上設(shè)宴,強迫故唐的樂工奏樂,。有一位名叫雷海青的樂工,,將樂器投擲在地上,西向痛哭,。叛軍見狀,,馬上將他肢解,以此威懾那些心向李唐之人,。王維知道此事后,,心中悲憤,向裴迪口占了這首詩。
安史之亂平息之后,,唐朝對那些曾經(jīng)出任偽職的人逐一論罪,。王維也在待罪之列,但因為寫了這首詩,,打動了唐肅宗,,同時弟弟王縉也請求削去刑部侍郎一職,為兄長贖罪,。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王維得到了唐肅宗的赦免。
王維信佛,,世所周知,。章太炎的《國學(xué)概論》有這么一個說法,“直接研究佛法,,容易流入猖狂,。古來專講佛而不講儒學(xué)的,多不足取,,如王維降安祿山,,張商英和蔡京輩往來,都是可恥的,?!边@里所說的“猖狂”,不是今日通行意義里的“狂妄”意思,,而是取《莊子》“猖狂,,不知所往”之意,即“不知道往哪里去”,。章太炎這是在批評王維在重大人生節(jié)點上不知何去何從,,以致失身事賊。
章太炎這番話是符合身份之語,,因為章氏本人精研佛理,品格也非常峻潔,,經(jīng)得起這句話的反詰,。對于王維來說,這也不算是苛刻之論,。唐代宗時,,王縉成了宰相,代宗喜愛文學(xué),,常向王索取乃兄的詩:“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從這個側(cè)面可以看到王維當時的詩名有多高,。
一個深受一國文化禮敬的人,,也意味著承擔(dān)了一國文化對他的責(zé)望。中國文化素重氣節(jié),,然而王維卻在大變來臨之時,,氣節(jié)有虧,自己事后也引以為恥,,自然也不能逃過后人的批評,。后人若是贊賞他的這一選擇,則只能意味著王維一人成功了,,同時中國文化失敗了,。
不過,對于作為具體生命的王維來說,,他的這一表現(xiàn)又不宜被深責(zé),。畢竟人生之難,最在一死,。當白刃加于眼前的時候,,要求人就死殉節(jié),是不近人情的,。從古至今,,不知多少虛偽與慘劇,就在這些嚴苛的要求中發(fā)生,。
從人生痕跡來看,,王維絕非無行之人,他受過賢相張九齡的提拔,,當張九齡因李林甫的讒害而被貶到荊州之后,,他寫下《寄荊州張丞相》一詩:“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nóng)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鳥,何由寄一言,?!边@首詩情致深長,,暖人心脾,可見王維心性之淳良,。他投降安祿山,,也并非心甘情愿,而是生死所迫,,為人生最不得已之舉,。
中國文化的一個可貴之處在于既重氣節(jié),也行恕道,。重氣節(jié)是立下做人的大本,,行恕道則避免了咄咄逼人。后人評價王維,,很少以死相責(zé),,也并沒有因為他投降安祿山一事而抹殺了他的詩歌成就,這是對他行恕道的表現(xiàn),。
關(guān)于王維的詩作,,胡應(yīng)麟的評價最為得當:“眾體皆工,而不免為名家,?!辈挥柰蹙S大家之目。清人張謙宜點評凝碧詩說:“此謂怨而不怒,?!边@看上去是贊美,實際上恰恰是王維的弱點:能怨而不能怒,。古來衡定文學(xué)成就,,從來就不是簡單地就文字功夫而論的,還要看人的力量,。王維的生命氣格偏柔弱,,這能助他免去禍災(zāi),卻不能振動人心,,宜乎他的作品在當世享有盛譽,,在歷史上卻只能退居二流,不能與屈原,、陶淵明,、杜甫這些大家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