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告訴我,,他渴盼放假,。“我有許多想做的事,,只是沒有時間,。”他說,。
“你想做什么事,?”我問他。
“太多了,。我想學一些技能,,還想看好多書??梢猿鲩T旅行,,存過很多想去的地方。待在宿舍也很好,,就算什么都不做,,硬盤里攢的電影也夠看一年了?!?/p>
我說:“哇,,你有這么多想做的事,從哪一件開始呢,?”
他說:“哪一件都可以,,但是沒有時間?!?/p>
“假設奇跡出現(xiàn),,你有了無限的時間呢?”我問,,“總要先從一件事開始,。”
“無限的時間……噢,,”我注意到他眼睛亮了一下,,那光芒迅速又黯淡下去了,,看起來開始煩惱糾結,“先做哪一件呢,?感覺也沒什么差別,,是,總要選一個的,?!?/p>
他沉吟了一小會兒:“我想先出去旅行吧?!?/p>
“想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哪里,?”我不依不饒。
他搖了搖頭:“想這種事情有意義嗎,?我又不可能真有那些時間,。”
“想一想嘛,,”我說,,“我知道只是一個假設?!?/p>
“好吧,,”他勉為其難地想了想,最后還是搖頭:“可是我也沒那么多錢,。如果有錢又有時間,,我倒是想去歐洲,每個國家玩一遍,。但這種空想有什么意義,?”
“去歐洲的話,你會從哪一個國家開始,?”我還是同樣的問法,。
我注意到,他在講自己的愿望時,,常常會用一種很模糊的說法,,目標是以集合狀態(tài)出現(xiàn)的,而不是排好順序的一個接一個,?!耙恍┘寄堋薄ⅰ昂枚鄷?、“每一個國家”,這些說法對他似乎有特別的重要性,。一方面愿望很強烈,,另一方面這些愿望永遠不會提上日程,。
他有點惱怒:“這么問下去是干什么?我也不可能真有錢,!”
他用預算來限制思考,。我換了一種問法:“按你現(xiàn)在的預算,可以去哪兒,?”
他苦笑了一下:“哪兒都去不了,,只能在北京城里逛逛?!?/p>
“北京城里有你特別想去的地方嗎,?”
“也有,很多地方都想,?!彼€是那種回答。
“第一個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他陷入了沉默,,兩只手不安地合在一起,臉色也凝重起來,,似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不容回避,。過了好幾分鐘,他小聲地開口:“我不知道,,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他抬頭看我的臉色,,用一種詢問的語氣說:“去,去玉淵潭公園看櫻花……算不算,?”
他的腦子里有那么多的想法,,但是從一開始談話到現(xiàn)在,經過十幾分鐘的糾結和躲閃,,才能說出一個具體的目標,。那個目標就好像剛剛誕生在他腦子里,頭一次被捕捉到,,以至于他用了一種相當不確定的語氣,。我說:“似乎你對這個答案沒什么信心?!?/p>
他說:“嗯,,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第一想去的地方?!?/p>
“是怎么想到玉淵潭的,?”他撓了撓頭:“幾個同學前幾天剛去過,我在趕作業(yè),,就沒去,。但我覺得這個季節(jié)應該去,,再等花就謝了。主要就是有花吧,,我也說不清這里還有什么特別的,。可能還有其他更想去的地方,,我一時沒想到,。想到的那些好像也沒什么差別……”
一個缺乏底氣的答案,然而才是他的真實答案,。在這之前,,他以為有很多美好的想法,那些想法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們還只是“想法”而已,。不費力氣地想一想,一個人足以在頭腦中游歷全世界,,足以做成一切事,,成就一切美好的可能,“沒有時間”就是最好的堡壘,。一旦這道堡壘被攻破,,里面的種種美好就必須接受現(xiàn)實的風化。他經歷了一段排除法,,花了很長時間,。不是沒想法,而是想法太多,,但哪一個都不如以前的光彩照人,。
理所當然,下一次咨詢他告訴我,,他去了玉淵潭,。再怎么沒時間,也不至于去一趟公園的余暇都沒有,。事實上,,我們上午談完話,中午吃過飯他就去了,?!氨认胂笾惺,!彼f,,“全是人,到處逛了一通,沒什么意思,?!边@很好,起碼他失望過了,。我問:“第二個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他笑了,,這次答得相當確定:“我想去看一場話劇,。”
“許多想做的事”是一種最常見的防御,,讓人自以為充滿了目標,。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永遠在抱怨“沒有時間”。你永遠沒辦法找到足夠的時間,,完成“許多”事情,。所以有許多想做的事,約等于什么都不想做,;只有想做一件事,,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
(案例信息有虛構,,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