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時代,朱永嘉是一個讓我仰望的名字,。他原先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師兼總支書記,,研究明史,在學術上很有造詣,,為人淡泊寬厚,。按照他的氣質,本來是可以成為一個大學者的,。但他畢竟是在政治掛帥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內心深處不甘寂寞。1964年底,,朱永嘉剛拜明史專家吳晗為師,,并為之興奮不已。幾個月后,,就被調到華東局寫作組,,成為“羅思鼎”的頭領,毫不留情地協(xié)助姚文元寫文章批判吳晗,?!拔母铩睍r期,他還一度爬上市委常委和市革會常委的高位,,掌管文教大權,,相當于今天的宣傳部長。
當時愛讀書的我最喜歡看上海市委寫作班辦的《學習與批判》和《朝霞》,,這兩本雜志都是朱永嘉管的,,對這位上海第一大筆桿子相當崇拜?!八娜藥汀钡古_時,,他曾書生意氣地提議發(fā)動武裝政變,“再造一個巴黎公社”,,以致鋃鐺入獄,,被判刑14年。從此,,朱永嘉這個名字從我的視線中消失了,。
上世紀末,我在寫有關上海知識分子的博士論文,,朱永嘉是我的研究對象,。1999年1月21日晚,朱維錚教授帶我去登門訪談,。復旦第一宿舍的老樓是上世紀40年代日本人蓋的連排屋,,坐東朝西的兩層樓,,一進門便是窄而陡的樓梯,每層樓兩個房間,,每個房間差不多也就六七平方米,。朱永嘉從當青年教師時起就一直住在這里,即使“文革”身居高位也沒有搬過,。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身材高大健碩,頭發(fā)已經花白,,操一口帶濃厚吳語口音的普通話,。他把我們讓到底樓的小書房坐下。小書房實在是小,,一面開窗,,另外三面墻,,兩個鐵架床的上下鋪堆滿書報,,勉強能擠下3個人。他在1988年提前保外就醫(yī),,因為已過退休年齡,,不再安排就業(yè),由原單位復旦大學每月發(fā)給200元生活費,,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
在昏暗的燈光下,我們交談了兩個小時,。盡管此時的朱永嘉落迫失意,,但也許因為有其老友朱維錚為我背書,和我說話還是比較坦率,。他說,,剛進監(jiān)獄就給母親帶話,“在里面估計時間不會短,,給我?guī)б惶锥氖钒?。”此后漫長的歲月里他把二十四史反復讀了幾遍,,悟出許多道理:“‘文革’中寫作組的知識分子就像唐代的中書舍人,、明清的翰林院學士,替皇帝起草各種詔令,,總要揣摸上面的心思,。揣摸對了,是上面英明,;揣摸錯了,,是自己倒霉,。”“我本以為自己是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家,,實際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就是一場鬧劇,,也是悲劇?!毖哉勯g流露出莫名的哀怨,。
我倆再見已是過了近十年。2008年某日,,友人帶我去見朱永嘉,。再次踏進朱永嘉的小書房,他說還記得我,。他的外貌幾乎沒有變化,,只是多了些許白發(fā),臉上寫滿悲傷,。那天離他的夫人去世不久,,屋里還擺滿了花圈。見此情景,,我沒有停留太久就告辭了,。此后只要去上海都會抽空去看望朱永嘉。言談間,,感覺他和十年前大為不同,,變得十分健談。他和我談毛澤東,、談“文革”,、談當前的時局和社會。他對毛澤東的崇拜程度比起“文革”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提醒我要把毛發(fā)動“文革”放到當年國際共運的背景下考察,。他的本意是要發(fā)動一場反修防修的改革運動,但由于執(zhí)行層面的偏差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了“文革”的失敗,。他痛恨眼下社會的種種丑惡現(xiàn)象,,認為這就證明了毛當年的擔心并非多余。但他沒有牢騷,,也沒有激憤,,更像一個冷靜的旁觀者。這些年,,朱永嘉開始將自己的經歷和所思所想寫成網(wǎng)絡文字,。我一次次鼓動他寫書,后來替他出版了《晚年毛澤東重讀古文內幕》,頗受好評,。
因為談及寫書,,才知道朱永嘉長期靠給臺灣三民書局整理古籍維持生活,20元美金1000字,?!短屏洹贰ⅰ度蔟S隨筆》,、《春秋繁露》,,一部接一部,幾百萬字下來,,收入也算不錯,,但畢竟十分辛苦。2009年前后,,我認識了上海金融投資界的一些精英,。他們組織了一個讀書會,但聽說以往給他們講課的大多是那些活躍在電視上的所謂明星學者,,并沒有領略過真正的學問,。我想起朱永嘉,就推薦給他們每月講一兩次明史,,講課費不菲,。講完明史,,又講曹操,,持續(xù)了兩年多,朱永嘉的生活明顯改善,。他后來慢慢又紅了起來,,成了網(wǎng)絡名人,各種出版社絡繹不絕地登門,,我也就不想再去湊熱鬧了,。
朱永嘉有濃濃的“文革”情結,總想把“文革”合理化,。在我看來,,人到老了要否認自己一生最輝煌的時期是很難的?!拔母铩边^去半個世紀了,,他就算是個“文革遺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