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這一次股市暴跌,,讓我回想起臺股80年代的景況,,何其神似?!迸_灣大學經(jīng)濟系貨幣金融學謝德宗教授瞇著眼回憶說,,“一周內(nèi)千家漲停,千家跌停,,還有千家停牌,,我也算是見識到大陸的滬深股市了?!边@是謝德宗教授的第二個感想,。
這一波大陸炒股熱不但席卷神州大陸,還吹入臺灣校園,。一位哈工大來臺灣的交換生跟謝德宗抱怨說:“來臺這一趟交換,,錯失一個賺大錢的機會,因為沒來交換的同學,,都大炒其股,,賺得不亦樂乎?!鄙踔吝€有交換生在他的課堂上,,用手機看大陸股票下單。
談起臺灣當年股市的榮景,,謝德宗印象非常深刻:1989年6月臺股首度沖破萬點,,證券公司大放鞭炮,股民們也都歡天喜地,,而4年前,,股市一度低到636點,。政府為了提振股市,開始停征證券交易所得稅,,加上新臺幣遭受美國逼迫升值,,國外游資不斷涌入,臺灣人當時投資渠道也不多,,股市因而一路走高,。
那幾年又恰逢臺灣經(jīng)濟最好的時代和社會變革年代。蔣經(jīng)國去世,,政府解嚴,,社會活力徹底釋放,股市也仿佛感染了這股活力,,十分活潑,。據(jù)統(tǒng)計,活躍交易賬戶從牛市開始(1988年6月)的不到60萬激增至460萬戶,,要知道當時加上未成年的小孩,,臺灣也只有兩千萬人而已。投資股市儼然成為臺灣的全民運動,,不少公務員甚至辭掉鐵飯碗,,全職下海炒股。
1988年1月,,臺灣政府停辦愛國獎券,,民間游資急涌入市,臺灣加權指數(shù)竟然一路狂漲到8800點,。當時的“財政部長”郭婉容宣布恢復證所稅,,這一道緊縮政策竟導致臺股連續(xù)跌停達18天,搞得政府緊急宣布停征證所稅,,郭婉容也為此下臺,,臺股回到5000點。這算得上臺灣當局第一次透過政策利好,,大動作救市,。
一年后,臺股上演大逆轉(zhuǎn)戲碼,,一路狂飆至12495點的歷史新高,,股市名嘴分析師甚至喊出臺股上2萬點。1990年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不穩(wěn)定的國際局勢終于戳破臺股大泡沫,,當年2月至10月,臺股從12000點一路殺至2500點。
此后臺股再難突破萬點,,即便有觸及也是曇花一現(xiàn),。全民炒股的臺灣被外界譏為ROC(賭場共和國),美國基金經(jīng)理Steven R. Champion為此寫了一本書《臺股大泡沫》,。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擺脫其他物理限制的方法,,他們到達了一個時鐘停擺、并行線交織的奇怪空間,,正常的金融和商業(yè)法則在這里都不再適用”,。
當下中國股市和當年臺灣股市非常相近:散戶特別多,,散戶同時又是政府最重要的支持者,。“護盤”(也就是大陸的“救市”),,就成為臺灣當局在股市無量下跌時無可避免的選擇,。兩地由于有驚人的相似度,自然,,救市的手法也有很多值得參考之處,。
1988年3月,臺灣股票市場受國際股市重挫影響,,股價指數(shù)大幅跌落,,股民表情慘淡
臺灣特色的救市
臺灣的股市與政治的關系千絲萬縷。華南永昌投信董事長儲祥生有三十多年股市經(jīng)驗,,也是臺灣知名的股市權威,。他對我指出臺灣政府救市的脈絡:“最夸張的年代就是1985到1989年間,那時候政府如果要介入,,就表示要帶頭救市,,大張旗鼓,但現(xiàn)在卻是轉(zhuǎn)為隱而不彰,,不敢強調(diào)自己是帶頭大哥,,反而扮演一個助攻的角色?!?/p>
這個轉(zhuǎn)折起于一次嚴重的挫敗——1989年政府救市失敗,,當時國民黨選舉操盤人關中(注:后擔任國民黨副主席、考試院院長,,現(xiàn)為“資政”顧問)在立委選舉前,,做了一則“利多與長紅”的平面媒體廣告,表示支持國民黨候選人可以帶來股市的長紅,,不料股市從最高點反轉(zhuǎn)狂跌到四分之一不到,,救市無力,慘遭各方批判。此后的臺灣政府再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強調(diào)做多,,但選舉依舊隱然影響了臺灣股市,,導致所謂的選舉行情。
1996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首度直選前夕,,因李登輝的“兩國論”風波,,爆發(fā)了導彈試射危機,大陸在沿海進行大規(guī)模演習,,這些情況造成股市一蹶不振與投資人買氣降低,。此時,臺灣政府宣布由國營與民營金融機構(gòu)投入新臺幣約2000億元,,成立“股市穩(wěn)定基金”進場護盤,。這也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政府基金護盤,更成為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國安基金”的濫觴,。
當時的穩(wěn)定基金財源主要有五類,,分別為:銀行業(yè) 315 億元、保險業(yè) 945 億元,、簡易壽險及郵政儲金 600 億元,、勞工退休基金 130 億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 10 億元,,合計約2000億元,,并設置7人小組負責,其中銀行業(yè)者有3人,,保險業(yè)者有2人,,其他代表有2人。臺灣政府這一波段的護盤動作,,的確在當時政治短期沖擊因素之下起了緩沖的作用,,也增添了臺灣股市的市場信心。多篇學術論文證實,,在點數(shù)的護盤績效,、市場的流動性以及投資績效三方面均有不錯的表現(xiàn),這也造成臺灣后來擴大規(guī)模,,有了2000年的5000億元的“國安基金機制”,。
這一類穩(wěn)定基金并非臺灣獨創(chuàng),當時的亞洲各國和地區(qū)如日本,、韓國,、泰國、香港都有類似的機制,。日本更是早在1963年便已成立,,香港則是因為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恒生指數(shù)自 1997 年 10 月 8 日的 14839 點,急速下跌到 10 月 28日的 9060 點,,短短 20 天下跌 5700 多點,,跌幅達 38%。1998 年 8 月 11 日,,港幣受國際投機客狙擊,,恒生指數(shù)接連3天下跌到 7000 點以下, 8月13日跌到新低6660 點,,較風暴前高點下跌超過萬點,,跌幅達 60%,號稱最自由經(jīng)濟的香港特區(qū)政府被迫動用“外匯基金”進場干預,,港府在兩個星期內(nèi)共動用150億美元的外匯基金,,購入1100多億港幣的藍籌股,瞬時成為市值前五大藍籌股的大股東,。
到了8月28日(8月份期指合約結(jié)算日),,香港特區(qū)政府為了防范國際炒家有所動作,當天再次動用外匯基金,,與國際避險基金(hedge fund)激烈對決,恒生指數(shù)得以站穩(wěn)7000 點,。其后則因國際避險基金在9月索羅斯風暴中投資失利而退出香港股市,,又逢美國調(diào)降利率,全球股市大幅反彈,,股指也因此一路上揚,,年底以 10049點收盤。簡單說,,此役香港與臺灣穩(wěn)定基金一樣,,均在不可抗拒的短期外力變量下,起了穩(wěn)定股市的正面作用,。
不過香港也付出了相當?shù)拇鷥r,,特區(qū)政府共付出700億港幣(88 億美元)。雖然成功地阻止股市下跌,,但挽救股市的措施也造成財政赤字,。身為亞洲第二大股市同時也是世界經(jīng)濟最自由地區(qū)的香港,因為政府進場干預股市,,不僅不利未來國際資金進入香港,,也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傊?,為了守住聯(lián)系匯率制度,香港經(jīng)濟在短期內(nèi)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分析臺灣的救市措施,,你會發(fā)現(xiàn)與大陸不無相似之處,。何以如此?除了股市運作原理相同,,規(guī)則手法近似之外,,臺灣資本市場從業(yè)人員與大陸股市監(jiān)管當局交流密切。華南永昌董事長儲祥生表示他們與大陸監(jiān)管當局互動頻繁,,大陸重視他們的經(jīng)驗,。
臺灣的金融最高主管機構(gòu)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告訴我,兩岸金管當局互動密切,,去年年底他就赴大陸與相關機構(gòu)交流,,今年輪到大陸相關機構(gòu)的首長過來交流,不過這兩年關于救市方面的經(jīng)驗交流已經(jīng)較少,。
1988年,,“財政部長”郭婉容會見股市投資人代表,溝通恢復證券交易所得稅一事,。這一道緊縮政策導致臺股連續(xù)跌停達21天,,臺灣政府緊急宣布停征證所稅,郭婉容也因此下臺
臺灣經(jīng)驗
縱覽近三十年臺灣地區(qū)的救市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首先,透過央行的貨幣政策來擴大市場資金流動性,,主要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xiàn)率和擔保品放款融通利率來擴大資金供給。這種對流動性的正反向操作,,對打壓泡沫比較有效,,但對于救市就沒那么明顯了。舉例而言,,1989年3月到 8月,,臺灣“中央銀行”將再貼現(xiàn)率由 4.5%提高到 7.75%,同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使得貨幣供給增長率大幅下降,,1989 年的貨幣供給年增率M1b由連續(xù)幾年的20%以上驟降至6.05%,1990年第一季甚至再降至-8.72%,,直接促成股市泡沫破裂,。
稅制改革也是改變股市多空的重要手段,包括通過調(diào)節(jié)證券交易稅和金融保險證券業(yè)營業(yè)稅,,這種效果立竿見影,。例如1985年臺灣當局停征證券交易所得稅,,股市成交量迅速放大;臺灣當局意識到股市出現(xiàn)泡沫后,,于1988 年9月宣布恢復征收證券交易所得稅,,頓時股價大挫,直到第二年才再度讓股市漲回萬點,。
行政政策也是臺灣政府救市的重要手段,,這包括了官方表態(tài)、調(diào)整漲跌幅或暫停交易等行政措施來穩(wěn)定投資人信心,。1998年,,臺灣當局為避免股市不斷下挫,在漲幅上限維持原有的7%的情況下,,將跌幅上限由7%降為3.5%,,后在1999年9月27日到10月8日及2000 年3月20日至3月25日期間也曾經(jīng)實行,短期內(nèi)對抑制投資人恐慌情緒,、限制拋壓,、穩(wěn)定股市也有一定作用。
此外,,早期臺灣股市人治色彩濃厚,。當時外資、法人機構(gòu)在臺灣股市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股市主要靠幾大主力和莊家(作手)呼風喚雨,,每當發(fā)生股市大崩跌時,主管機構(gòu)邀請主力吃飯共同護盤便成為常有的戲碼,。最經(jīng)典的是1988年的那一次連續(xù)18天崩跌,證交所總經(jīng)理趙孝風出面宴請股市八大莊家,,商量搶救股市大計,。號稱“多頭總司令”的雷伯龍更是全力力挺,還贏得了“愛國大戶”的美名,。在當時各大莊家的聯(lián)合強力拉抬之下,,股市終于止跌回升,贏回股民掌聲,。
時至今日,,由于股市演變,法人,、外資角色吃重,,莊家們自然不再威風,吃飯的對象也從莊家轉(zhuǎn)為公股基金與金融機構(gòu)的負責人,。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這十年來外資對臺灣的股市投資一直維持在10萬億臺幣沒變,,反而是散戶大幅衰減,從34萬億跌到27萬億左右,,趨勢十分明顯,。不過這類的道德勸說,也不再如當年威力無窮,。
大陸這次股災中,,融資融券業(yè)務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在臺灣政府救市歷史中,,也有透過調(diào)節(jié)股市的信用制度進行救市,,這主要是調(diào)節(jié)融資比例、融券保證金比例,、資券擔保品維持率,,但效果一般。臺灣在 1998 年6月為了救市,,也曾將資券擔保品維持率降為120%(原為130%)以避免市場斷頭壓力,,8月更將融券保證金成數(shù)由 7 成調(diào)高到 9 成,增加放空的成本,,但臺股股價卻無法有效救起來,。
在諸多救市手段中,現(xiàn)在臺灣政府最主要的方式還是透過政府基金進行護盤,,主要包括了2000年成立的國安基金,,擁有高達5000億臺幣的銀彈,這是前述的股市穩(wěn)定基金的延伸,,當碰到重大急難事件,,用于有效穩(wěn)定投資人信心,這也是國際上少有的制度,。此外還有隨時可用于護盤的2000億元“四大政府基金”(郵匯儲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及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性質(zhì)就如同大陸的社保基金一樣,,盡管現(xiàn)在實質(zhì)管理都委由民間基金公司操作,,但還是具有公股性質(zhì),必須配合政策進行市場操作,。股市崩跌時,,還是必須不計盈虧,進行護盤,。
2000年那次臺股崩跌,,國安基金剛成立,,經(jīng)驗不足,過早入場護盤,,在七八千點便開始大量買入,,使得后繼無力,一路崩跌到3411點卻無力再加碼,,被套牢到2007年才得以解套,。儲祥生就表示:“檢討起來,護盤的績效不在于買不買,,而是買的時候股價的高低位置,。”換句話說必須等到跌深后開始護盤,,效果才會明顯,。
臺灣政府記取這次教訓,“國安基金”不在股災初期入場,,而是在有數(shù)成跌幅時才會入場護盤,,因此現(xiàn)在都獲得不錯的投資績效與護盤效果。而且“國安基金”此后護盤也不再敲鑼打鼓,,反而低調(diào)行事,,入場均無事前宣告。
購買目標有無變化呢,?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國安基金”護盤的目標一直沒有改變,還是以集中市場的上市大型公司為主,,以拉抬股價指數(shù),。但儲祥生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臺灣的政府基金聽取他們的建言,,對于慘跌的上柜OTC小型股票,也進行購買,,獲得還不錯的成果,因為中小型股票在股災當中永遠是受害最深的股票,。
“甚至臺灣也開始靈活操作,,2008金融風暴那一役也先透過拉抬期貨指數(shù),再進入現(xiàn)貨市場大買,,雙頭并進,,果然一舉成功,”儲祥生說,。這個改變說明了臺灣當局救市更加靈活,,購買目標不局限于現(xiàn)貨市場,。這樣的手法,在這次大陸救市中也似曾相識,。
“庫藏股”制度也是具有臺灣特色的一項制度,。臺灣重視利用上市公司自身的力量來進行救市,過去對于公司購買自家股票有諸多限制,,2000 年 8 月 7 日臺灣開始實施“庫藏股”制度,,允許上市企業(yè)從股市購回自己公司的股票,但數(shù)量比例不得超過該公司已發(fā)行股份總數(shù)的 10%,。庫藏股制度實施一年內(nèi),,上市公司申報買回本公司股份的多達 672 件。在 2007 年末,,臺股兩個月內(nèi)下跌兩千余點,,又有 107 家上市公司實施庫藏股,占臺全體上市公司的 9%,,對臺股止跌回穩(wěn)有一定效果,。
庫藏股制度雖然具備穩(wěn)定股市的效用,但也容易導致公司治理問題,。不少公司透過庫藏股制度,,進行換股操作,圖利大股東脫手股票,,這也遭到不少批評,。
外資與本地股市的關系一直都是國際金融關系中的敏感話題。臺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告訴我,,臺灣股市當前的政策就是進一步跟國際接軌,,此大方向不會改變。而這個方向當中,,就是增加外資參與臺灣股市的比例,。雖然外資進出加劇臺股波動,但外資投資人的理性程度相對較高,,建立有外資參與的開放的市場結(jié)構(gòu)對臺股長期穩(wěn)定更為重要,。同時,降低散戶比重,,增加機構(gòu)投資人比重,,有利于形成穩(wěn)定成熟的投資氣氛。在這個大方向下,,臺股不斷進行股市結(jié)構(gòu)改革,,1990 年底開始允許合格境外機構(gòu)投資者( QFII)投資。2003 年臺灣當局取消 QFII 許可制度,,改采“一次登記,,永久有效”制度,,完全開放外資機構(gòu)投資人進入臺股,使外資在臺股市場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談到當下股市改革方向,,曾銘宗指出不斷放寬股市限制,與國際股市制度接軌就是他當前努力的方向,,這些措施包括放寬股市長跌幅到達10%,,過去僅僅7%,還有平盤之下可以放空以及現(xiàn)股當沖的措施,。
這些動作一方面增加市場的訊息對稱性與透明度,,可以吸引更多國內(nèi)外資金投入臺灣股市(他稱之為揚升計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在股市危機時,,增加調(diào)控武器,。“一方面透明度增加,,股災風險就降低,,另外一方面如果沒有放寬這些限制,碰到股災來就少了很多武器,,例如可以縮減漲跌幅以及限制放空來護盤,。”曾銘宗如此解釋,。換言之,,這些放寬措施不是一味自由化,而是有未雨綢繆的意味,。
對這些救市措施,,臺灣證券管理的大家長曾銘宗最后總結(jié):“臺灣救市有三大原則,第一要細膩,,第二要維持流動性,,沒有量一切都是枉然,第三必須要有個案彈性討論,,視情況改變,。”回答保守,,但也說明臺灣當局對于救市的態(tài)度并沒隨資本市場的自由化而輕易放手,,雖然臺灣政府的影響力在逐步下降。
股市專家儲祥生感嘆過去政府介入深,,態(tài)度是“一切看我”,演變到現(xiàn)在成為隱而未顯,,變化不可說不大,。他歸納臺灣救市三步驟:第一放寬頭寸,,增加貨幣融通額度,第二公有基金介入買股票,,第三請各公司進行庫藏股,。“過去政策喊話可能有用,,但是現(xiàn)在股民很精了,,喊完話隔天政策沒跟著到,馬上跌給你看,?!眱ο樯f,“口水護盤是沒有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