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地年幼時,,幾乎所有印度人都是素食者,除了宗教和修行,,以及傳統(tǒng)飲食習慣之外,,更大的原因是窮,根本吃不起肉,。甘地的素食習慣從年幼便開始,,部分源于其父母的要求,部分也源于其故鄉(xiāng)的飲食習慣,。
但后來,,甘地遇到了誘惑,他稱之為“悲劇”的誘惑,,記錄在其自傳中,,題為《A Tragedy(一個悲劇)》及《A Tragedy(Continued)(一個悲?。豪m(xù)篇)》,。
甘地童年時的玩伴Sheik Mehtab,還有另一些印度人,,當時開始主張國民應改變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爭取多吃肉,他們認為這樣才能抵抗英國人,,英國人就是吃肉多,,所以體格氣力才會比他們好,,才可以欺凌他們。Mehtab慫恿小甘地吃肉,,說可以改善體格,,甚至可以令他不再怕黑。小甘地看到Mehtab以及那個吃肉的親生哥哥,,體格真的比自己強壯,,運動成績比自己好,于是幻想吃肉可使他身體壯健,,膽識過人,,如果全國一起吃肉,便可驅逐英國人,,于是便鼓起勇氣放膽一試,。
于是兩人像做賊一樣去到河邊一個偏僻地方,帶去了面包和山羊肉,。小甘地偷嘗禁果,,但那塊山羊肉粗糙得像牛皮一樣,讓他無法下咽,。最后他實在受不了,,便拋下羊肉離開了。甘地說,,那天晚上他很難過,,做了一晚惡夢,夢見一只山羊在他肚里苦苦哀求,,把他嚇醒,。
但他這位損友沒有罷休,請他到一間好餐廳,,為他準備了很多色香味俱全的葷菜,,找來一個好廚師煮肉,讓小甘地破戒,。結果,,誘惑果然生效,他不再厭惡,,甚至變得喜歡吃肉,,在接著的一年之內,到那里吃了五六次之多,。
但與此同時,,小甘地卻不無內疚,這違背了父母親要他不吃肉的承諾,。于是他對自己說,,“吃肉雖然是必要的,,在國內進行飲食改革也是必要的,可是欺騙父母,、向父母撤謊卻比不吃肉更壞,。所以當他們還活著的時候,決不能再吃肉了,。等到他們去世后,,我就可以自由了?!?/p>
到甘地長大,,準備到英國念法律,母親卻擔心(這時他父親已經去世)兒子到了那個“食肉國度”就會墮落,,抵不住當?shù)仫L氣和誘惑而“破戒”,。于是她找來僧侶,要兒子在僧侶面前立誓,,從此不吃肉,、不飲酒、不碰英國女子,,這樣她才準許兒子出國到英倫,。
當甘地抵達英國,他旋即發(fā)現(xiàn)在那里要行素食所面對的困難,,畢竟英國不是如印度般的素食國度,。他的房東老太太應允可以包食宿,問題是除了面包之外,,她煮的蔬菜都淡而無味,更何況甘地又不能吃肉,,他不得不時常處于饑腸轆轆的狀態(tài),,但始終沒有再吃肉,因為他認為立誓是件十分莊嚴的事,。
除了母親和誓言之外,,真正讓素食成了其堅定信念的,是他讀過的Henry Salt所著的《A Plea for Vegetarianism(為素食請命)》一書,。他在自傳第一部第14節(jié)《My Choice(我的選擇)》中,,對此有所記述。
他在倫敦可謂“無啖好食”,,只能吃以開水白烚的蔬菜,,吃得口中淡出鳥來。有次他在閑逛的時候,,找到一間素食餐館,,于是便進去大快朵頤,,享用他離開印度之后的第一頓“大餐”。他說這頓吃得稱心如意,,快樂得實在要感謝上帝對他的眷顧,。
在等食物時,他買了餐館里陳列的一本書,,《為素食者請命》,。一讀便沉迷其中,書中討論了大量有關素食的道德原因,,以及吃肉所種下的暴力種子等等,,讓甘地對素食的決心變得更加堅定。最初是不想雙親傷心,,但如今,,素食已經成了他的“選擇”。甘地說,,以前不吃肉,,是因為要履行誓言,但從今以后不吃肉,,是因為他把素食看成自已的使命,。
甘地學成之后返回印度,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素食更成了他與母親一種永恒的維系,,以及思念。這已經是后話,。
甘地最先吃肉,,是為了改善體格,有能力向英國人動武,,把他們驅逐出印度,。但漸漸地,他的想法出現(xiàn)了根本轉變,,他在思考以非暴力方式來進行抗爭,,于是,他與肉越走越遠,,反而把時間和心思花在素食與Satyagraha的關系上,。
(本文參考甘地自傳《Gandhi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