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吳清源在日本去世,,享年百歲。吳清源14歲赴日,,學(xué)習(xí)圍棋,,進(jìn)步飛速,并于1939至1956年間在十番棋賽中將所有日本頂尖高手打降格,,創(chuàng)立了圍棋史上的“吳清源時代”,,成為名副其實的“昭和棋圣”、“一代宗師”,。
在圍棋專業(yè)領(lǐng)域,,他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對其巨大成就人們已有共識,,無需贅言,。而在圍棋之外的生活與人格方面,,吳氏的主流形象是:不食人間煙火、將圍棋技藝和文化演繹升華到人生境界的哲人智者,。其中以金庸的評價最具代表性,,這位武俠小說大師說自己最佩服的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吳清源”,,“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將這門以爭勝負(fù)為惟一目標(biāo)的藝術(shù),提高到了極高的人生境界,?!?/p>
吳清源晚年也說過,“我始終不渝地將圍棋和宗教信仰作為生命的兩大支柱,,對我來說,,勝負(fù)與信仰,如同人離不開水與火一樣,,缺一不可,。”“如果不是一名棋士,,很可能我會從事宗教研究,。”這似乎也印證了“天才棋手”與“哲人智者”的主流評價所言非虛,。
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圣人,對吳清源人生簡單的“圣人化”表述,,或者一開始就把他當(dāng)“神”的態(tài)度,,會忽略他一生的豐富性,以及他凡人與成長性的一面,,會讓我們忽略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這個更值得考察的主題,。
吳氏少年時代由中國赴日本留學(xué),原本是兩國間綿延兩千年文化交流的一樁善事與美談,,但時代弄人,,他在專業(yè)上建功立業(yè)的時代,恰逢中日兩國兩千年交往史中最黑暗的一頁,,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中華民族浴血抵抗,而吳清源這個中日文化交流的符號,,逐漸變得尷尬起來,,他對自己的身份認(rèn)同的糾葛、法律層面的國籍往復(fù),以及兩國政治與公眾的情感投射,,讓這位單純的天才被動地卷入政治之中,。在中國民眾中,對吳甚至有著“抗日英雄”與“文化漢奸”兩種極端的評價,。他對居住國與母國的敵對沖突備感迷惘,,而又對兩國強(qiáng)加在他身上的政治意義由開始的無感到無解,終至于無奈,。
比如1942年秋天,,受汪精衛(wèi)政權(quán)最高經(jīng)濟(jì)顧問青木一男的邀請,已加入日本國籍的吳清源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彼時中國正浴血抵抗日本侵略,,太平洋戰(zhàn)爭已開打近一年。吳清源等訪問了上海和南京,。淪陷區(qū)的人多數(shù)熱烈歡迎他,,對許多人來說,在中國人受盡日軍欺凌的時候,,吳清源在圍棋的世界里打敗了日本人,,為中國人爭了光,是英雄,。
不過,,也有另一極的評價——上海的大街上,有人貼上“吳清源是文化漢奸”的宣傳漫畫,,畫中吳清源的脖子上掛著賞金,。為此,偽政府還派特工在旅館附近巡視,,確保其安全,。
吳清源異常痛苦,“我一個人站在走廊里想了兩個小時,。我想,,如果我?guī)椭巳毡救耍敲创蠹医形覞h奸無話可說,,可是我并沒有這樣做,所以我真的很苦惱,?!?/p>
再如國籍在中日之間多次往復(fù),他也頗多無奈,。日本戰(zhàn)敗后不久,,有4個自稱為“中國代表團(tuán)”和華僑的人,找到吳清源,拉著他去派出所,,強(qiáng)迫他放棄日本國籍,。按道理講,脫離國籍必須是本人意愿,,當(dāng)辦事人員提出質(zhì)疑時,,中國軍方代表訓(xùn)斥道,“戰(zhàn)敗國的國民還有什么可說的,!”
此事吳清源完全被動,。后來他也遭到許多日本人的誤會與指責(zé),“吳清源在日本受到那般良好的照顧,,可是,,日本一成為戰(zhàn)敗國,他卻急急忙忙地恢復(fù)了中國籍,。他可真是個忘恩負(fù)義的薄情郎,。”
有意思的是,,此事發(fā)生后不久,,由讀賣新聞社策劃的吳清源與橋本宇太郎之間的十番棋第一局開始了,此時,,他幾乎兩年沒摸圍棋,。第一局,吳清源輸了,。中國軍方代表又找到吳清源,,一頓責(zé)罵后,將他的臨時護(hù)照又收了回去,。這樣,,吳清源夫婦成了無國籍的“國際游民”。
可以說,,吳清源一生的三大主題是圍棋,、信仰與政治,前二者是他主動追求的,,而在政治面前,,他是被動的、無奈的,。時代背景下的政治,,特別是中日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裹挾著這位天才棋手的命運,。
把吳清源視為神是有問題的,,回顧他的一生,,他跟無數(shù)普通人一樣,有過身不由己,,有過迷惘,,有過抱怨,有過大時代背景下的卑微,,有過受政治的操控,,有過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和家人處境的妥協(xié)和打拼……吳清源漫長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和矛盾因素,黑與白,,勝與負(fù),,沖淡與激烈,單純與復(fù)雜,,宗教與俗世……當(dāng)然還有戰(zhàn)爭與和平,,中國與日本。
這是我期待一部更好的吳清源傳記電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