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林道群為香港出版第一人,,并不是我對老友的偏愛,他實在是當之無愧的,。在這個圖書出版業(yè)每況愈下的時代,,在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林道群堅守學術(shù)出版陣地,,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著,。
1992年,林道群加入牛津大學出版社,,現(xiàn)在是牛津中國公司學術(shù)與普及出版部總編輯,。二十年來,牛津中國出版了上千種思想文化和學術(shù)類的中文書,,每年差不多都有50種新書問世,。這些書籍從裝幀,、印刷到內(nèi)容都屬高水準、高品位,,形成鮮明的牛津風格,。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些圖書從策劃,、文字編輯到裝幀設計,,有時甚至排版,從頭到尾都是由道群獨自完成的,。道群負責的部門竟然只有他一個人,。盡管沒有多少經(jīng)濟效益,但他仍堅持做好書,,不以庸俗為目標,。他相信這樣去做,反而可以生存下來,,因為讀書人不甘庸俗,,庸俗的人也不會喜歡讀書。
我和道群相識的時候,,他剛從中文大學畢業(yè)不久,,在香港三聯(lián)書店做編輯。當時的總編輯是我的朋友董秀玉大姐,。1988年夏,,我去泰國講學,路經(jīng)香港,,和老董見面,。她說打算辦一本兩岸三地同步出版的月刊《文化中國》,想請我做在上海的特約聯(lián)絡員,?;氐缴虾2痪镁褪盏搅值廊簛硇牛f是老董囑他和我聯(lián)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一筆漂亮的鋼筆字,字體工整,,筆跡清秀,。后來雜志胎死腹中,,但“林道群”這個名字卻印入了我的記憶中,。
1994年夏,我到香港工作,,向三聯(lián)書店的熟人打聽道群的下落,。才知道他早在1989年就離開了,聽說去了《二十一世紀》雜志。我再問主編雜志的友人劉青峰,,說是已經(jīng)去了牛津大學出版社,。輾轉(zhuǎn)間問到了他的電話號碼打過去,道群用帶著濃重海南口音的普通話和我交談,。他也還記得我的名字,,約定時間請我喝咖啡。我如約走進咖啡廳的時候,,只見一位清癯消瘦的年輕人從座位上站起來,。我見那文質(zhì)彬彬的樣子一眼斷定應該就是林道群,果不其然,。我們愉快地交談起來,,盡管是第一次見面,但就像相熟很久的老朋友一樣,。道群說起話來慢條斯理,,不喜歡顯山露水,但言談間能感覺他學識淵博,,思想很有深度,。可見林道群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出版家,,不僅僅是因為勤奮,。
此后,我們許多共同的朋友陸續(xù)到了香港,,比如甘陽,、劉小楓、丁學良,、許子東和北島等,。此外,經(jīng)常有更多人來來去去,,途經(jīng)香港,。因此,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朋友聚會,,我和道群的交往也就越來越頻密,。他給大家的印象是待人真誠,有情有義,。事無巨細,,只要是朋友找他幫忙,道群都是來者不拒,。董橋編“蘋果樹下”副刊找他,,北島辦國際詩歌節(jié)找他,,甘陽籌備學術(shù)討論會找他,劉小楓想注冊基金會找他,,董秀玉想創(chuàng)辦傳媒公司找他,。這些都還算幫著辦大事,此外,,許多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路過香港,,有要他幫忙接機的,有要他幫忙找人的,,有要他幫忙買書的,,還有純粹是見個面、蹭頓飯吃的,。這樣的事每個月都會有好幾樁,,幾乎占滿了道群全部的業(yè)余時間??粗@樣超負荷地忙碌,,我有時會心疼。道群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寫得一手漂亮的好文章,。我?guī)状稳貏袼喝说街心辏蝗缍嗷c精力留下一點自己的文字,,不要總是給他人作嫁衣裳,。這時候,他會覺得我的話也有幾分道理,,但總是支吾其詞,,不做正面回應,轉(zhuǎn)身又為朋友的事去奔忙了,。
當然,,在這個人心不古的時代也常有讓道群生氣的時候。有一次,,有位朋友的朋友想在牛津出書,。道群認為書稿的質(zhì)量遠未達標,但對方愿意自費出版,。他礙于朋友的面子就來找我商量,,我名下有家出版公司。道群就打算自己用業(yè)余時間幫他編輯,、排版,、裝幀、找印刷,,然后用這間公司的名義出版,。書印好后,連一本都沒能賣出去,。發(fā)行商不肯占用他們的倉庫,,堅持要退貨。香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道群只好讓作者運回內(nèi)地,。他不但從頭到尾是做義工,還要墊上幾萬元的運費,。誰知那位老兄非但不領情,,反而責怪他沒有盡力去推銷。我為道群抱不平,,他只是搖頭嘆息,,說以后不做這種冤大頭了??墒俏抑?,有朋友找上門來,他還是不會拒絕的,。道群就是那種“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