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學長,不小心丟了移動硬盤,,里面裝著他十年來的文稿,,包括從未發(fā)表過的散文、小說,、詩歌等,,不下數(shù)十萬字。如果初時“狡兔三窟”,,弄多幾個移動硬盤,,未必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不過在沒有電腦,、移動硬盤的時代,,尤其是在亂世,那些弄丟文稿的人就沒這么幸運了,。
明末有個學者,,姓名跟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有微妙聯(lián)系,,因為他叫談遷,。似乎冥冥中有注定,談遷正好也是位史學家,。
明亡后,,談遷一直以遺民自居。由于身歷漢胡兩朝,,故對人世更迭,、夷夏之辨的認識尤為深刻。談遷感于“國滅而史亦隨滅”,,覺得世間悲痛無有過于此者,,遂以明十五朝實錄為底,秉筆憤書,,終于寫成一部編年體明史:《國榷》,。
《國榷》寫作耗時二十多年,長達百余卷四百多萬字,,堪稱煌煌巨著,,談遷一生志業(yè)盡在于此,藉此寄托亡國之思,。不幸的是,,書稿還未出版就被小偷盜去了,再找不回來,。
這時的談遷已五十多歲,,距他逝世還有十年左右,。值此年老體衰之際,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此時他的心境如何,,可想而知。但談遷接下來的舉動令人肅然起敬,。他沉痛嘆道:“我的手還在?。ㄟ€能寫字),難道就這么算了,?”無多感慨,,立即開始重寫此書。新的《國榷》完稿后,,談遷曾北走昌平,,到明崇禎帝的陵墓前痛哭一場,不久便過世了,。
無獨有偶,,近代又有一位史學大師,在國運飄搖之際遺失了重要的書稿,。他即是錢穆先生,。
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有意提倡宋明理學,,遂命國立編譯館主持宋元明清四朝學案簡編,,將《清儒學案》一書的編撰托付給錢先生。因?qū)懽鲿r限,、篇幅長短,、全書體裁等均有要求,錢受命后不愿敷衍了事,,故博收廣蓄,、精讀冥思,日夜專力于此,,下筆每有愜意之處,。
其時另一位史學大師,錢先生的前輩柳詒徵先生,,作為該書的審稿人。在審閱《清儒學案》的文稿時,,柳詒徵先生認為它“體裁宏峻,,抉擇精嚴”,當為傳世名著,。這樣的評價,,足見此書之珍貴,。
書稿成文后,約四五十萬字,,每一字均由錢先生親筆謄抄,。因時局維艱,生活清苦,,未能雇人另謄副本,。抗戰(zhàn)末期,,稿子還未排印,,正全稿裝箱,由江輪運往南京,。不料行船時,,有貨物墜入長江,未及撈取,。這部書稿正在其中,。
后來錢先生曾起意重寫是書,卻發(fā)現(xiàn)自己再無那樣的精力和興趣了,,遂作罷,。所以在錢先生的全集里,并沒有此書的身影,,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