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上午,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2”號駛離廣州南沙碼頭,,開啟了又一次的南極之旅,。
與此前不同的是,“雪龍2”號這次帶去了一件特殊的禮物,。這是一尊重達四百余斤的雕塑,由不銹鋼打造,,其形象是一艘紅色的龍船飛躍連綿群山,。
一個多月以后,這件厚重的藝術品將被運抵南極羅斯海恩克斯堡島,,永久陳列于中國南極秦嶺站,。“它應該再也不會回來了,,也希望這抹中國紅能為中國秦嶺站帶去力量,。”雕塑家王浩語氣平靜,,卻又難掩自豪,,“這是秦嶺站永久收藏的第一件(雕塑)作品?!?/p>
一天前,,在同一個碼頭,正是王浩把這件禮物交到了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越冬站站長手中,。
“它叫‘乘風’,,折疊的山代表秦嶺,,也象征南極的冰川;龍船則象征‘雪龍2’號,,也傳遞一種龍的精神,。”
自8月接到委托之后,王浩便一直在為這個大家伙忙碌,,出方案,、畫手稿、建模,、鍛造……他不斷增厚山體的層次厚度,,又頻繁加粗龍船,總希望分量再重一點,,仿佛只有這樣,,才顯出禮物的厚重以及對于南極科考隊員的深厚敬意。
與很多藝術家不同,,作為一名雕塑家,,王浩樂意接受這種主題性的創(chuàng)作邀請,甚至經(jīng)常主動探索,,發(fā)掘這一類型雕塑作品的更多價值和內(nèi)涵,。
主旋律創(chuàng)作也能“插電”
在廣州番禺高莊,,王浩和廣州美術學院的同事租了一棟四層民房作為創(chuàng)作室。他獨享頂層工作室,,沒有課的時候,,基本都在這里度過。
為了讓工作室亮堂,,他特意請房東在屋頂留了一個大天窗,,白天都不用開燈。累了,,就在窗前站一會兒,,順便欣賞樓下清澈的十畝方塘,或者飲一壺茶,。
這個150平方米的工作室,,擺滿了他過去20年不同時期的雕塑和裝置藝術作品,題材多樣,,風格不一:既有造型簡潔的,,也有元素復雜的,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其中又以主旋律作品為多,幾乎占了一半,。
在這些主旋律作品中,,有一件LED燈光裝置很難不被人注意,。這是一件名為《袁庚》的作品,主角身穿風衣,,手指前方,,身下是摩天大樓的剪影,身后是LED燈管拼成的英文:TIME IS MONEY,,EFFICIENCY IS LIFE,!(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span>
“這件作品非???。”王浩說完,,給裝置通電,,畫面瞬間變得時髦起來,看起來像插電版的雜志封面,。他說,,這是一個主題性作品,但又與過去那些主旋律雕塑不一樣,。
2019年,廣東啟動“大潮起珠江”藝術創(chuàng)作工程,,王浩受委托進行主題性創(chuàng)作,,以展現(xiàn)改革開放的面貌。他挑選了曾創(chuàng)辦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的袁庚作為主角,。第一個想法是,,像過去大多數(shù)雕塑作品一樣,用具象寫實的方式呈現(xiàn),。
不過,,他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改革開放的精神是創(chuàng)新,,要呈現(xiàn)袁庚這樣一個創(chuàng)新先鋒人物,,如果還用傳統(tǒng)的方式,那就沒法跟這一精神走在同一條線上,?!拔覄?chuàng)作這個主題性人物,能不能也創(chuàng)新,?”他開始琢磨,。
王浩首先想到的是捕捉袁庚站在蛇口,、手指香港的經(jīng)典瞬間,然后是那句著名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種劃時代的人物常常呈現(xiàn)在雜志封面,但他想把這種封面人物立體化,,又琢磨出了LED燈管結合版畫的形式,。
于是,傳統(tǒng)的先鋒人物式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生出了“先鋒”的藝術呈現(xiàn)形式,。這是王浩第一次嘗試用燈光等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實際上,,這也是王浩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點,,當要完成一個主題時,首先想的是用一種過去沒有試過的形式,、樣式或表現(xiàn)方法去實現(xiàn)它,。
2019年,王浩從法國訪學回國之后,,受廣東省南雄市靈潭村邀請,,創(chuàng)作一座大型公共雕塑,以挖掘紅色鄉(xiāng)村文化,。與老一輩公共雕塑藝術家不同,,他在創(chuàng)作主題性雕塑作品時,會更多引入空間與場域的概念,,聯(lián)動周圍的環(huán)境,、空間、場地等,,而不只關注雕塑這一單品,。
靈潭村希望在村里的山頂打造雕塑,,王浩實地考察后,,發(fā)現(xiàn)雕塑穩(wěn)立最高處,到了晚上,,如果結合延續(xù)到山腳的燈光,,就能感受到山上“星火燎原”的景象。按照這一想法,,他把靈潭村公共雕塑最終打造成了一個連接步道,、綠化帶,、景觀平臺的實現(xiàn)燈光一體化的空間作品,而不只是一座雕塑,?!拔野堰@界定為紀念性公共藝術綜合體?!彼榻B,,在創(chuàng)作雕塑本體時,他和團隊還集合了浮雕,、圓雕等形式,,以及多種造型元素、手法,、材料,,使其看上去更加多元。
2024年,,在為香港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創(chuàng)作紀念性浮雕時,,他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空間性的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特長,將公共雕塑創(chuàng)作與園區(qū)景觀提升融合,,甚至包括重新設計護欄,、公共座椅,優(yōu)化地鋪,,以及配置景觀植物等,。20天就拿出全套的方案,從浮雕,、圓雕到空間優(yōu)化,。
“而在完成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后,對我本人來講,,很有價值感,、成就感?!弊鳛橐幻驳袼艿膭?chuàng)作者和大學教師,,王浩認為社會需要主旋律所弘揚的正能量,當城市更新或者鄉(xiāng)村振興要打造主題性雕塑時,,應該有藝術家站出來,,“這是我創(chuàng)作時非常認同和堅守的觀念?!?/p>
在廣州生活過的人,,或許都曾在海珠廣場見識過廣州解放紀念雕像,。這座公共塑像的作者叫梁明誠,是王浩的研究生導師,。老先生常常跟王浩說,,創(chuàng)作弘揚社會正氣的、愛國主義的作品,,是中國雕塑家應該從事的方向,。受導師影響,他一直把主題性作品作為自己公共藝術實踐的一個主要部分,。
置于公共空間里的一些主題性作品,如何平衡作品的主題性與藝術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給先鋒人物“插電”,也是多番探索之后的成果,。不過,,實踐多年,王浩也有自己的經(jīng)驗,?!拔医?jīng)常站在觀眾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作品,作為觀眾,,我是否接受它,?這會讓我更注意平衡好主題性雕塑創(chuàng)作的表達?!?/p>
流動的美術館
進行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和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同時,,王浩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另一個領域,用他的話說就是“把藝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2017年末的兩個多月里,,王浩幾乎都泡在廣州的一所幼兒園里。這位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教師,,帶著自己的學生,,想在幼兒園里打造一座“流動的美術館”。
他們用四千多個彩色盒子,,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家長、老師互動,,在球場上拼出了一個“小黃人”大地景觀裝置,。從航拍中可以看到,,巨型“小黃人”躺在足球場中央,頗為震撼,。
王浩說,,這或許是廣州的幼兒園小朋友第一次大規(guī)模參與大地行為藝術。他用影像記錄下了這個集行為,、社會美育和大地藝術于一體的空間藝術裝置,。
這是王浩社會美育實踐的開端。在此之前兩個月,,廣州金碧第一幼兒園園長李文華找到王浩,,想邀請他以泥塑工作坊的方式,參與幼兒園的一個示范性工作坊活動,。
王浩此前旅行日本時,,曾在札幌野外雕塑公園的美術館,看到其專門開辟了一片區(qū)域,,作為小朋友的工作坊,,把美育與泥塑結合,每天都人山人海,,他很受觸動,。收到園方的邀請后,王浩便提出將美育加入其中,。這也正合園方的心意,。
進一步探討之后,他提出用空間藝術裝置這種更加多元的方式來打造工作坊,,完成空間美化,,并使之成為具有更長時效的系列活動,借此把藝術送到正處于啟蒙階段的幼兒身邊,。王浩給這次社會美育實踐新嘗試取名“美育啟智·美塑空間”,。
王浩帶領學生前往幼兒園實地考察,、調(diào)研,與小朋友交流,,之后策劃了近20個創(chuàng)作方案。在經(jīng)過老師和家長代表組成的遴選會篩選,、反饋之后,,他們最終確定了 10個方案,進入幼兒園創(chuàng)作,?!拔覀兪枪菜囆g創(chuàng)作,,所以園方、家長的訴求擺在第一位,,而不是生硬地把我們認為好的作品植入到公共空間,。”王浩表示,。
他們的實踐園區(qū)是海珠區(qū)琶洲天悅幼兒園(金碧第一幼兒園分園),。這是一個新園區(qū),環(huán)境漂亮,,空間現(xiàn)代化,,辦園理念先進。所以,,王浩和團隊策劃了一些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品,。
“小黃人”裝置是他們的第一次互動,共有兩百多人參與,。這種強互動性的藝術實踐大受小朋友和園方,、家長的歡迎。
之后,,王浩和他的學生又策劃了一個名為“城市麥田”的作品,。“園方給的經(jīng)費有限,,還要營造出一定的視覺效果,。”他們從小朋友上體育課所用的彩色棉棒得到啟發(fā),,在幼兒園的樹林區(qū)域,,用這些五顏六色的棉棒,打造了一片彩色的“麥田”,。小朋友們看到這個作品,,都陷入“瘋狂”,在其間來回奔跑,,感知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不同顏色,。老師們則在一旁給這些城市里的孩子介紹,真實的麥田是怎樣的,,而這是“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彩色的麥田”,。
跟著王浩參與實踐的學生,也第一次感受到他們的藝術是“有用的”,。對他們而言,, 過去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將課堂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公眾連接。學生們告訴王浩,,他們借此找到了所學專業(yè)的意義,,甚至是未來的方向。
金碧第一幼兒園分園的美育實踐持續(xù)兩個月后告一段落,。在對外展示這些作品時,,不斷有其他幼兒園邀請王浩進行此類實踐。在隨后的幾年里,,他們又先后與三家幼兒園合作,,將“流動美術館”發(fā)展到第四期。
他們在幼兒園的優(yōu)秀作品也越來越多,。第二年,,在與廣東育才幼兒院一院(省一幼)的合作中,王浩和他的學生策劃了9件作品,,都是針對大空間的裝置藝術的介入,。
看到有些孩子每天入園后啼哭不斷,依然對家戀戀不舍,,王浩師生在距園門口不遠的一塊有些斑禿的大草地上,,用220個紅色的游泳圈,搭出了一只巨大的章魚,,以此吸引孩子們,,治愈他們的心情。孩子們每天入園后,,看見有一只紅色的大章魚在迎接自己,,很少有人再哭哭啼啼了。課間休息時,,老師還會帶著小朋友們鉆進章魚的內(nèi)部空間,,在其中游玩,感受它的結構,。
王浩和他的團隊還用7000顆彩色的亞克力圓片,在籃球場破舊的圍欄上方,,懸掛出一個有海洋,、太陽和風帆的場景,當風吹起,,還會發(fā)出嘩啦啦的聲響,。陽光透過這些圓片,在地上折射出五彩斑斕的光點。很多過去不進球場的孩子,,開始喜歡在這里做早操、打球,,或游玩,。
在這種與小朋友不斷互動的社會美育實踐中,有時碰撞出的作品讓王浩很是觸動,。
有一個冬天,,他的學生在光大幼兒園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所有的護欄都是不銹鋼的,,小孩摸上去會感到很冰冷,,希望對此策劃一個作品,通過觸覺方式關愛小朋友,。他們很快就用軟性材料制作了許多“動物的爪印”,,比如熊的、青蛙的,、小浣熊的等,,用它們沿著護欄一層樓一層樓地包裹護欄,每個爪印下的地面上,,還貼有相應的介紹,。“這是一種社會美育,,也是一種科普,。”王浩表示,。
2019年末,,新冠疫情來襲,,王浩在完成第四屆幼兒社會美育實踐后,暫時結束了這一探索,。事實上,,在經(jīng)過四五年的實踐之后,他在兒童社會美育實踐上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系統(tǒng),,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范本價值,整個系列入選了《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
之后,,他開始將公共藝術實踐逐步轉(zhuǎn)向“百千萬工程”“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等項目,跟鄉(xiāng)村振興和非遺文化傳承等相對空白的領域結合。
“我的身份是公共藝術家”
相比于雕塑家,,王浩認為自己更確切的身份是一名公共藝術家,。很多時候,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服務于公共空間,、社會和國家,,這常常花費了他更多的精力,。
在他看來,,這是最好的選擇,正如他少年時的理想一樣,。
王浩祖籍山東,,但生長于湖南,從小就喜歡在家里畫畫,。父母上班的工廠有一位宣教員葛老師宣傳畫畫得好,,家里就送他去學,算是啟蒙,。美術課上,,他比所有人都畫得“準”。
一年級開始,,開始學習中國畫,。四年級以后,他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素描和色彩,。他家在郊區(qū),,離市區(qū)很遠,每次去學畫,,都是母親騎車接送,。湖南多雨,母親穿著雨衣,,奮力踩著踏板,,他就坐在后面,躲在雨衣里,,低著頭,,通過路段起伏判斷到了哪里。在著這樣的記憶中,,他的畫藝不斷長進,。
他文化成績也很好,但家里早早就為他規(guī)劃了藝術之路,。初三時,,廣州美術學院附中面向各省招生,他考了全國第八名,。他比很多同學起步早,,學習又刻苦,老師也都是成名藝術家,,成績一直排名前列。
高考時,,老師說,,你素描和速寫好,報雕塑系吧,。于是,,他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其實他也喜歡設計,??佳芯可鷷r,學院有了公共雕塑與公共藝術專業(yè),,他終于發(fā)現(xiàn),,這就是自己的“夢中情科”,“把我的特點和喜好結合起來了,?!币驗樗钕矚g的,是把藝術放到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空間維度里去創(chuàng)作,,“介于純藝術和設計之間,。”他也成了梁明誠的“關門弟子”,。
他相信,,藝術應該進入到公共空間,到社會語境中影響公眾,,給大家?guī)砀嗟膯l(fā)和思考,,如此,藝術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大的體現(xiàn),。工作以后,,他就一直沿著這條路,不斷拓展,。
他逐漸有了更多身份,,教師,、雕塑家、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者,、公共藝術策劃者,、公共藝術規(guī)劃者……但不管什么身份,做的都是把藝術世界跟公共空間更好地結合,。
所以,,無論是創(chuàng)作大型公共雕塑,還是進行社會美育實踐,、策劃藝術展覽,,或者是帶領團隊完成潮州大吳泥塑博物館非遺、陽春潭簕村紅色IP,、中山里溪村馬拉松主題等系列文創(chuàng)設計……他覺得自己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公共藝術家。
王浩喜歡旅行,十多年來陸續(xù)去了十多個國家,、上百座城市,,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特別留意那些公共空間里面的藝術作品,。去瑞士的時候,,他從盧塞恩坐了5個小時船,到達大湖的盡頭弗呂倫小鎮(zhèn),,依然在湖邊看到了一座大型公共雕塑《誓言之手》,。在日本坐纜車前往箱根雕塑公園,到了偏遠的火山腳下的強羅站,,抬頭一瞥,,便有一座女體雕塑映入眼簾。公共藝術可以說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真正的文化象征,。只有城市足夠包容、開放,,才會孕育出優(yōu)質(zhì)的公眾文化,。
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生活在廣州這座包容的城市,。在他看來,,廣州本土文化的核心是傳承傳統(tǒng)、拓展創(chuàng)新和潮流文化,。在這里,,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是傳統(tǒng),也可以很創(chuàng)新,。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能在這兩種文化的形態(tài)中自由地切換,甚至找到中間的某個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