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三代八位女畫家合影,前排左起:韋潞、吳麗娥、蘇蕓,、林藍,后排左起:蘇華,、蘇小華,、蘇家芬、蘇家芳(受訪者提供/圖)
林藍
藝術家,,1971年生,,廣東潮州人,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作有國畫作品《詩經——長歌清唱》《長流不息——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脈》《清華》《嶺南風情》《白菊》,,公共藝術作品《廣州長隆酒店》(合作)等。2024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十屆副主席,。
一只圓滾滾的折耳貍花貓?zhí)袭嫾伊炙{的膝蓋,撒起嬌來,。
林藍一邊摩挲著貓咪的頭,,一邊細細道來家里的“貓經”:家里養(yǎng)過很多只貓,最長壽的是黑黑,,活了22歲,。它是林藍的外婆吳麗娥的模特和繆斯女神。
“黑黑當然有胡須了,。外婆畫的貓之所以沒有胡須,是因為她開始畫畫時,,眼睛已經老花,,看不清這么細的貓須。另外,,手也抖了,,控制不好筆了?!绷炙{解釋,。
客廳一側的畫室靜悄悄的,,偶然傳來幾聲輕輕的咳嗽——她的母親蘇華、父親林墉正在作畫,。兩位畫壇名家都已年過八十,,每天最重要的事依然是畫畫,雷打不動,。
“一輩子都這樣過來,,全家?guī)状硕祭侠蠈崒嵉禺斨炙嚾恕,!绷炙{笑著說,,“我阿爸說我們是手藝人之家、老實人之家,?!?/p>
這個“手藝人之家”誕生了九位女性藝術家。談到家族中的女性,,林藍對我說,,“我們要有獨立的靈魂、獨立的狀態(tài),,有自己的志趣和事業(yè),,以實力活著。外婆就是這么教我們的,?!?/p>
吳麗娥畫作《貓咪黑黑》
一個家庭婦女的暮年迸發(fā)
1986年,當中風癱瘓五年的老伴去世時,,70歲的吳麗娥忽然覺得心空落落的,。
這個瘦弱的老太太一輩子圍繞著丈夫、兒女,、孫輩打轉,,如今兒女們事業(yè)有成、孫輩們陸續(xù)長大,,她每天似乎只剩下兩件事:鍛煉身體和休息,。
她與長女蘇華一家同住。家里有的是紙和筆,。一天,,她坐在書桌前,拿起筆,,在舊掛歷的背面寫起來,。她每天寫一頁,一頁大概兩百來字。
林藍一頁一頁地慢慢讀下去,,才知道外婆是在回憶以前的事,,從她在澳門的童年、少女時在珠三角做工的見聞,,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的流離失所,,再到兒女們的出生、長大,,然后寫到孫輩們的小時候………
自林藍有記憶起,,外婆就患有嚴重的哮喘,一犯病就喘得整宿不能入睡,,有時需要送醫(yī)院急救,。但她發(fā)現(xiàn),外婆一寫東西就不喘了,,精神也明顯好了,。于是,家人們都鼓勵她寫下去,,“就當鍛煉身體”了,。
吳麗娥越寫越有勁,有時天不亮就起來寫,,一口氣寫上幾十頁,,就這樣寫了五年。一天,,一位老朋友來林家做客,,偶然讀到這份手稿,大為贊賞,,認為很有史料價值——從一個平凡家庭主婦的角度記錄了中國南方的百年動蕩史,。在他的舉薦下,1992年,,這部21萬字的自傳出版,。長女婿林墉為書取名《命運的云,沒有雨》,。
該書獲廣東省粵版優(yōu)秀圖書提名獎,。2000年,日本的明石書店出版其日文單行本,,譯者為松山五郎,。
書出版后,吳麗娥心里又空落落了一陣——這一回,,她拿起了女兒、女婿的畫筆,開始嘗試畫畫,。這一年,,吳麗娥78歲。
那時,,家里養(yǎng)了一只深色的貍花貓,,大名黑黑。每天,,黑黑都會跑到吳麗娥床前,,依偎在她身邊,一直到它臨終前,?!八烷_始一點點畫這只貓,一畫就很有個性,。老人家省慣了,,顏料干得都不行了,她都不舍得擠新的,,老蹭干了的顏料,,結果就在紙上形成了不同層次的高級灰?!睂I(yè)畫畫的孫輩們都好奇地問她是怎么調出來的,,她說不出個所以然,單單就“覺得靚啊”,?!罢媸钦{不出來的,還是因為她腦子里的審美好,,加上一直不停地畫,,很認真地學習?!?/p>
吳麗娥每天都畫,,畫心愛的黑黑,畫家里其他的兩只貓,,畫她所見過,、聽過的人物。神奇的事再次發(fā)生:一旦畫起來,,她的氣就順了,,哮喘病消失得無影無蹤。
“(寫作和畫畫)那些是她身體所需要的,,是一種很本能,、最深層的需要,。這樣表達出來后,她才能心靈平靜,,才會舒服,。”林藍說,。蘇家三代出了十來個美院科班出身的畫家,,有時他們會討論一個話題——真正的藝術是不是就該像外婆那樣?
吳麗娥的素人畫在藝術圈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一次,,廣美的一位教授帶著一個英國的藝術評論家來林家拜訪。那個英國人認真看了他們家里十幾個人的作品和畫冊,,最后買下了外婆的三幅黑貓,。
“他特別喜歡,因為她的畫很直覺,、情感很真,,他被畫面的某種氣息打動了。外婆當時特別激動,,說她剛剛經濟自立了,,沒想到都快90歲了竟然賣出畫了,‘這錢雖然我用不了,,我要收起來,。’后來也不知道收到哪里去了,,好幾千英鎊呢,。”
1998年底,,蘇家美術館在吳麗娥老家新會開館,,她的作品由該美術館收藏且長期陳列。2002年3月,,她與女兒,、孫輩一道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特展,展名為“一家三代八位女畫家”,。2008年,,吳麗娥出版?zhèn)€人畫冊《吳麗娥:九十三歲老人畫集》,林墉作序,,兒女們?yōu)橹湮摹?/p>
吳麗娥自傳《命運的云,,沒有雨》
吳麗娥的時時刻刻
2002年,《命運的云,,沒有雨》的日文譯者松山五郎來廣州拜訪林家,,提出想見一見書的作者,。無論家人們怎么勸說,吳麗娥堅決不見,。當松山先生走到她面前,,她突然情緒激動,淚流滿面,。
那一瞬間,六十多年前香港淪陷期的記憶洶涌而來,。當時,,她在青山道的一家毛巾紡織廠當女工。一天,,幾個日本兵闖進女工居住的廠區(qū)來找“花姑娘”,。聽到響亮的皮靴聲,她和女工友們打開住處的后門沖了出去,,瘋狂地奔跑,,身后傳來一陣陣日本兵的浪笑聲。
吳麗娥祖籍廣東新會,,1915年生于澳門,。她的父親在澳門的一家典當鋪做掌柜。因為母親患疾,,她7歲就和妹妹承擔起持家的擔子,,讀了兩年小學后不得不輟學。后來典當鋪虧空倒閉,、東家卷款而逃,,父親帶著妻女回到老家謀生。
在新會鄉(xiāng)下,,吳麗娥和妹妹相依為命,,種菜、抓魚,、撿柴,。年齡稍長后,姐妹倆輾轉于順德地區(qū)的大良,、容奇等鎮(zhèn)做紡織女工,。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次年,,日軍從大亞灣附近登陸,戰(zhàn)火很快燒到容奇鎮(zhèn),,姐妹倆逃回鄉(xiāng)下,。
不久,,吳麗娥和妹妹相繼出嫁。她的丈夫是一個在新會縣城教書的年輕人,,名叫蘇耀平,。婚后不久,,蘇耀平便前往香港的一個戰(zhàn)時孤兒臨時收容所工作,。很快,日軍占領了新會縣城,,她逃到鄉(xiāng)下,,經澳門到香港投奔丈夫。此時,,已有大量難民涌入香港,,她在香場、紡織廠,、保安公司做工,。
1941年秋,香港也淪陷了,。吳麗娥一邊在毛巾廠打工,,一邊照顧著待產的妹妹。當時,,香港市面上已經斷糧,,時有日本兵擄掠奸殺,還有歹人趁亂放火打劫,,工友中陸續(xù)有人因饑餓倒下,,有的全家不剩一口。在驚嚇,、挨餓中熬過幾個月后,,1942年春,吳麗娥和妹妹及其孩子坐著難民船離港,,回到新會鄉(xiāng)下,,后前往粵北韶關地區(qū)。此前,,蘇耀平已奉命撤回內地,,然后北上韶關,在郵電局找到了工作,。
1943年1月,,日軍飛機轟炸韶關,黃田壩火海一片,,懷著身孕的吳麗娥和丈夫一起逃出,,隨身財物付之一炬,。空襲持續(xù)了兩個多月,。當年3月,,她在當地衛(wèi)生院誕下一個10斤多重的女嬰,哭聲響亮,。她給女兒取名蘇俠華(后更名為蘇華)——希望女兒長大后能像武俠小說里那樣,,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中華女俠客。
1944年,,韶關戰(zhàn)事再度吃緊,。郵電局撤到連縣,三個月后又接到緊急疏散到梅州的通知,。吳麗娥懷著四個月的身孕、攜著一歲半的大女兒,,在饑寒,、疲乏、黃病之中,,從大炕口一路步行到興寧,,再由興寧坐車進入梅縣,然后乘船到松口鎮(zhèn),,全程幾百公里,。在松口,她生下了次女蘇家芬,。
等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吳麗娥帶著孩子隨丈夫遷到光復后的廣州。曾經繁華無限的廣州城已是滿目瘡痍,。鄉(xiāng)下的親人們尋來,,骨肉相見,悲喜交加,,恍如隔世,。
“外婆是個愛憎很強烈的人,她這一生最恨的是日本人,?!绷炙{略顯無奈地憶起了松山先生的那次到訪。
令人欣慰的是,,吃了“閉門羹”的松山先生說他理解外婆的心情,。他情緒也很激動——作為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受害者、侵華日軍的家屬,,他終生反戰(zhàn),,并將余生投入到民間的中日友好事業(yè)中,。
1970年代,林墉,、蘇華,、林藍一家三口(受訪者提供/圖)
與時代共振
1957年的一天,蘇家迎來命運的一個關口——家附近的一塊大空地上突然來了很多人和機器,,轟隆隆的十分熱鬧,。一年前,一家人隨父親單位安排,,搬到當時位于廣州市郊的海珠區(qū)曉港新村職工宿舍,。
當時,長女蘇華初中畢業(yè)在即,。因為她畫得不錯,,學校老師建議她報考位于武漢的中南美專附中。她把作業(yè)郵寄過去,,不久收到一張準考證,。巧的是,準考證上寫的學校新址就在家門口,。原來,,空地在建的是一所美術學校,學校后來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廣美”),,并設有附中,。當時,蘇家7口人靠著七十多元收入生活,,蘇華得以學費全免,。
進美院附中后,蘇華經常把習作帶回家讓弟妹們臨摹,,教他們繪畫基礎,,帶他們去寫生、到學校里看畫,。當時,,最年幼的蘇小華才3歲,光著腳丫子跟著他們在美院跑來跑去,。在大姐的引領下,,老二家芬、老三家杰先后考入美院附中,。
1966年,,一場持續(xù)十年的風暴即將到來。
這一年,蘇華從廣美國畫系畢業(yè),,等了兩年才分配工作,。那時,大專院校畢業(yè)生全部被送到艱苦地區(qū)接受再教育,。她被分到粵西南的陽江縣漆器廠當設計員,。不久,她和同窗十年的林墉結婚,。當時,,林墉被分配在隸屬珠海的斗門縣文化館,夫妻倆要見上一面,,水路加陸路需要花上兩天兩夜,。
林墉來自于潮州一個民間工藝世家,是廣美當時公認的才子之一,。在斗門縣文化館,,一有演出,他吹拉彈唱都得上,,幾乎沒有畫畫的機會,。
到1970年代初,廣東省恢復了開辦于1926年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需要一批大型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來支撐。一批散落在各個犄角旮旯的,、最有才華的年輕人被召集起來,,林墉也被抽調回廣州。
1970年代的前五年,,他創(chuàng)作了一批廣為流傳的大型歷史題材宣傳畫,,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1972年,,林墉與廣美校友陳衍寧,、湯小銘、伍啟中合作水粉組畫《國際歌》,,代表廣東參加全國美展,。因為主題臨時撤換,國際題材全部落選,。落選前,,這批廣東作品在中央戲劇學院禮堂展出,結果吸引了全國美術界同行來觀摩,、學習,,影響力遠勝當年的得獎作品,“廣東四大金剛”的聲名由此鵲起。到1980年代,,他們成為嶺南畫派新一代的代表人物,。
林墉1980年代巴基斯坦組畫之一
林墉主攻人物,蘇華則長于書法和山水畫,。從美院畢業(yè)后的十余年里,,蘇華以最熟悉和熱愛的珠江三角洲為母題創(chuàng)作國畫。1982年,,她進入廣州畫院,,和丈夫一樣成為專業(yè)畫家。
1979,、1981年,,夫婦倆受邀到巴基斯坦訪問,回國后創(chuàng)作了富有異域風情的巴基斯坦系列,,畫面上南亞族群獨特的外貌和多彩的民族服飾所形成的濃烈審美,,讓當時的國人耳目一新。這批組畫拿下了首屆廣東魯迅文藝獎,,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一時驚動了北京文藝界的老先生們。此時兩人才36歲,。
時任巴基斯坦總統(tǒng)齊亞·哈克說,,我們的油畫家老是畫我們的戰(zhàn)亂、苦難,,沒想到中國藝術家反映了我們如花般的生活場景,。巴方將之印成畫冊《林墉蘇華訪問巴基斯坦寫生畫集》,精心包裝為國禮贈送到訪的貴客,。1983年,,林墉獲得巴基斯坦總統(tǒng)頒發(fā)的“卓越勛章”。
林藍說,,父母的個性和風格完全反著來——父親是少年天才,,一路都走得很順,天賦又特別全面,,在藝術上屬于清新,、華麗的“感人派”;母親的書,、畫則陽剛有力,,屬壯美一派。
蘇華1943年在日本轟炸韶關時出生,,一歲多起就跟著母親四處逃難,,早早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她從小就知道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所以,,性格里有男兒氣,做事很認真,,認真到極致,,就一股子要做到底的勁。我有時候覺得她去做別的事也會成功,?!?/p>
蘇華1990年畫作《春雨》,69cmx68cm
激流中的起伏和生長
“文革”初期,,在蘇家躲避過戰(zhàn)亂的粵北韶關地區(qū),,分配來了一大批從廣州美院、美院附中畢業(yè)的青年藝術家,,蘇家的老二家芬,、老三家杰也在其中。
從廣美工藝系畢業(yè)后,,1969年蘇家芬被分到韶關地區(qū)的群眾文化藝術館,。戀人、青年雕塑家韋振中三年后也追隨而來,。夫婦倆在韶關一待就是10年,。直到1979年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兩人先后調回廣州,,在廣東工藝美術學校當老師,。韋振中后來回到母校廣美,執(zhí)教于雕塑系,。
在蘇家姐弟妹中,家芬是最專注于畫畫的那個,。她主攻水彩和水粉,,擅長靜物寫生,對著她喜愛的水果,、花卉,、蔬菜、魚,、器皿,、桌布等日常之物,一畫就是幾十年,。其中,,最具個人風格的是她的“塑料袋系列”。這種現(xiàn)代生活無處不在的人造包裝,經她的發(fā)掘,,展現(xiàn)出獨特而迷人的美——透明或半透明的質感,,裝物時的沉重感和空著時的輕逸,如變形金剛般形態(tài)萬變,。
相比二姐,,老三蘇家杰的處境要艱苦得多。1968年,,因被一幅名為《頓巴斯礦工》的蘇聯(lián)油畫吸引,,他主動要求到煤礦工作。他被分到韶關的梅田礦務局,,在礦上,、井下參加勞動、體驗生活,,以為自己很快就能畫出《頓巴斯礦工》那樣的作品,。嚴酷的現(xiàn)實很快擊碎了這個年輕美術生的玫瑰色的夢。當時煤礦的工作環(huán)境惡劣,,傷亡事故時有發(fā)生,,每次下井都是一次生命的賭博。他公開畫畫的機會就是給死于礦難的工人畫遺像,。
蘇家芳1997年畫作《花鳥》
1969年9月,,梅田礦務局二礦發(fā)生瓦斯大爆炸,井下9名礦工遇難,。蘇家杰趕到災難現(xiàn)場,,隨后創(chuàng)作了一套大型幻燈片,被送到韶關匯報演出,。接著他又畫了一組礦工速寫,,發(fā)表在省級日報和畫報上。他的才華引起了韶關地區(qū)領導的注意,,并于1973年上調到韶關地區(qū)文化局工作,,與二姐相聚。他也在韶關安家,,結婚生女,。
“文革”結束后,蘇家杰于1980年調回廣州,,進廣東人民出版社工作,,一年后參與創(chuàng)辦花城出版社,曾任該社美術編輯室主任,,為《花城》等多本重要文學期刊做過美術編輯,。
改革開放以來,,勤奮高產的蘇家杰為當時很多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設計封面和插圖,也見證了1980年代文藝沖破思想禁錮的曲折,。
當三個姐姐哥哥畢業(yè)分配到各個角落,,17歲的蘇家芳則面臨著上山下鄉(xiāng)的命運。她落戶插隊在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qū))的新華公社新街大隊望崗生產隊,,獨自住在一個牛欄隔出的小間里,。
她種菜、劈柴,,每天下地干農活,,掙的工分完全不夠口糧。一天,,得知公社里開三級干部會議,,她就在會堂唯一的出入口處攔上一根繩子,在上面掛滿自己畫的革命樣板戲中的英雄人物等,。會議結束后,,公社干部從門口出來,蘇家芳站出來自我介紹,,說這些是她的畫,。
從此,來找蘇家芳畫畫的生產隊絡繹不絕,,她很快成了公社上的名人,。她還用畫畫余下的顏料幫老鄉(xiāng)們裝點家居,用朱筆在黑漆漆的柜子上畫點綴,,再在柜門兩邊寫上毛主席的詩詞,。老鄉(xiāng)們都很開心,覺得家里光鮮漂亮多了,。
當了10個月農民后,,蘇家芳被花縣文工團吸收為美工,兼報幕和演員,。她與一同插隊的男知青喬平相戀,、結婚。喬平來自知名音樂世家,,“文革”結束后進廣東省樂團擔任男高音。蘇家芳則考入廣州市藝術學校,,畢業(yè)后入廣州歌舞團擔任美工,。她后來在廣美國畫系進修,轉入廣州文藝研究所,。夫婦倆退休后旅居北美,,從事教學,,并活躍于中美藝術交流活動。
蘇家芳擅長畫花鳥,,善用色彩,,在澳門、北美都辦過畫展,,在美術教育方面也頗有建樹,。
四個大孩子已各奔東西,吳麗娥開始為身邊的小女兒憂心忡忡——“文革”剛開始時蘇小華才讀小學三年級,,此后學校經常停課,、組織下鄉(xiāng)務農,她幾乎沒正經上過幾天課,。小華常常一個人窩在家里的沙發(fā)上讀各樣的書,,唯獨對畫畫沒有表現(xiàn)出興趣。
“這樣就算畢業(yè),,也一無所長,,難免還要走老四家芳上山下鄉(xiāng)的路?!崩夏赣H決定引導小女兒也走上畫畫的道路,。每天晚上,她戴著老花眼鏡在燈下臨摹革命樣板戲里的人物,,然后把這些畫釘在墻上,。這果然引起了蘇小華的注意,她對媽媽的畫很不滿意——“一點都不像”,,一把搶過筆畫起來,。看到自己的畫更好,,還得到了夸獎,,她很得意,對畫畫開始有興趣了,,后進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的美術組學習,,畫作入選了廣州市的美展,還發(fā)表在青少年報上,。
母親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高中畢業(yè)后,蘇小華被下放到廣州郊區(qū)農場鍛煉,,不到一年就考入廣州雜技團舞臺隊當美術學員,,三年后轉正為舞臺隊的美術設計。1979年,,她考入廣美國畫系,。
從廣美畢業(yè)后,,蘇小華到廣州美術館工作,歷任廣州美術館館長,、廣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廣州畫院副院長。在蘇家姐妹中,,蘇小華被認為是最聰明最有靈氣的那個,,她的畫善用意境和聯(lián)想。在書畫鑒賞和藝術評論上,,她也頗有專業(yè)造詣,。
蘇小華1980年代在甘南藏區(qū)采風畫作
尋找自我與時代紅利
童年時,林藍早上眼睛一睜開,,父親林墉,、母親蘇華就已經在那里畫畫了,“每天都是這樣,,不管前一天睡得多晚,,他們第二天7點必定起來畫畫?!?/p>
林藍上初二時,,廣美附中恢復了中斷許久的招生。她追隨父母的腳步,,讀附中四年,,又被保送進廣美的國畫系。接受八年科班訓練后,,林藍考入中央工藝美院(今清華美院)學壁畫設計,,“也許可以把繪畫放到一個更大的場域里,跟火熱的社會發(fā)生關系,?!彼鴮熢\甫先生研習壁畫,到敦煌考察壁畫,、佛像及石材,、顏料,研習宋畫以及金箔紙上的創(chuàng)作,,嘗試新的創(chuàng)作形式和載體,。
在清華美院取得實踐類美術博士學位后,林藍回到廣美執(zhí)教,。2011年,,中國文聯(lián)、財政部,、文化部主辦,,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承辦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林藍用金箔紙創(chuàng)作的國畫《詩經——長歌清唱》入選,。她取材少年時熟讀的經典《詩經》,,以“王者采詩”為主題,用“風,、雅,、頌”為線索,將《關雎》《蒹葭》等14首名篇層層推進,,連貫成一幅從“人間之美”升華至“禮樂之美”的巨幅畫卷,。在對先秦時期的史學考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嚴格規(guī)范之下,她幾易畫稿,,歷時四年才完成,,畫作現(xiàn)為國家博物館所收藏。
我見過林藍早期的一些線描的人物畫,,里面的少女柔美,、靈慧,籠罩著淡淡的憂傷,,仿佛是從屠格涅夫小說里走出來的,。從早期女性的、偏個人色彩的創(chuàng)作,,逐漸走向如今的大型主題式創(chuàng)作,,林藍以“修齊治平”來解釋自己的藝術轉變。畫畫之外,,她一直擔任行政管理工作——2015年出任廣美副院長,,2019年轉任廣東畫院院長,2023年底回到廣美擔任黨委書記,。
與林藍從小一起長大的二表妹韋潞現(xiàn)執(zhí)教于廣美,,她的創(chuàng)作方向是剪紙、漆畫,,作品天馬行空,,富有想象力和夢境色彩。排行老三的蘇蕓是蘇家杰的女兒,,如今在中山大學的博物館工作,。讀美院期間,她就開始為出版社做封面和裝飾繪畫的設計,。在本世紀前十余年頗有影響力的“思想者文庫”——《另一種啟蒙》,、《思想史上的失蹤者》、《辮子,、小腳及其他》等,,封面設計都出自她之手,。蘇家芳之子喬樂如今在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任教,他是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影視特效人,,先后與知名導演婁燁,、李玉合作,擔任電影《浮城謎事》《推拿》《觀音山》的特技指導,,也是韓寒執(zhí)導的電影《后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的視覺總監(jiān),。他的太太葉子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辦了國內第一個獨立的視效監(jiān)管全流程團隊,,是《乘風破浪》《飛馳人生》等影視劇的視覺特效制片人,。
蘇小華的女兒李山珊生于1990年,也是林藍最小的表妹,。在美院附中讀了三年,,她考入廣美。既定的軌道讓她感覺憋得慌,,大一沒讀完就辦理了退學,,從零基礎開始學法語,后被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錄取,。一番兜兜轉轉,,最終還是走上了藝術之路——在法國,她本碩學的是造型藝術,。
留學歸來后,,李山珊當過藝術老師,做過策展,,在公共美術館短期干過,。最后,她決定做一個獨立藝術家,,“在國外,,獨立藝術家才是行業(yè)里最好的?!?/p>
“她現(xiàn)在畫得好了,。”林藍欣慰地說,,“還是(因為)把她內心的東西激發(fā)出來,。有些人能夠很快地知道自己一生的所愛,有些人是要慢慢去找,、去自我發(fā)掘,。”
論及自己和表妹表弟們,林藍認為他們是享受了改革開放紅利的一代,。1978年她剛進小學,,那時誰家有親戚在香港,就叫“南風窗”,,有了“南風窗”,,就可以帶點那邊的油、米,、喇叭褲和雙卡錄音機過來。有一回,,她得到了一條當時港臺流行的喇叭褲,,不敢穿去上學,“因為是不被允許的”,。等到比她小兩歲的二表妹上學時,,穿喇叭褲就不再是問題了?!?980年代有部電影,,叫《街上流行紅裙子》。我們是走過那個時代的,,所感受到的是一個不斷走向開放的,、包容的、蒸蒸日上的狀態(tài),?!?/p>
林藍畫作《詩經—長歌清唱》,507cm×390.3cm,,中國畫,,2012-2016年
“要有獨立的靈魂,外婆就是這么教我們的”
蘇家兩代都是“四女一男”的格局,。巧合的是,,林墉的潮州老家同樣是“四女一男”。
“在我們家里,,阿爸承擔了很多照顧家庭的責任,。”林藍說,。1971年她剛出生時,,林墉趕到陽江,在單位宿舍的陽臺上搭建起臨時廚房,、為產后的妻子燉雞酒,,這讓前來照顧長女的岳母吳麗娥感到欣慰——當年她在逃難途中生兒女時,獨自一人、又饑又冷,,丈夫頂多抽空來看一眼新生的嬰兒就走,,從未意識到自己有照顧妻子的責任?!拔沂且幌蛄私膺@樣的男人,,他認為生兒育女、家務是女人的事,,可以心安理得一概不管,。”她在自傳里寫道,。
在蘇家兒女,、孫輩的回憶里,作為母親/外婆的吳麗娥形象立體,、飽滿,,而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外公則面目模糊,近乎空白,。蘇家杰曾說,,父親本分、對工作盡職,,用一個人的薪水養(yǎng)活了全家,。
林藍(左)和父親林墉、母親蘇華(受訪者提供/圖)
在吳麗娥的年代,,一個有文化,、有正當職業(yè)、沒有惡習的男子已是“良配”,。少女時代輾轉于澳,、港和珠三角謀生、逃難,,她親眼目睹了女性親友,、同宗、工友們的不幸遭遇,,有被娘家高價賣給嚴重身心殘疾者的,,有婚后丈夫濫賭、家暴的,,有被婆家虐待的,,還有被拐到地主家做奴婢、如牲口般被折磨到失去人形的,。也因著珠三角發(fā)達的紡織手工業(yè)給了女性經濟自立的空間,,近代出現(xiàn)了許多發(fā)誓不嫁的“自梳女”,,以及女性婚后“不落夫家”的獨特風俗。這些初代獨立女性早早洞悉女性在宗法制度下和婚姻中的處境,,一生辛勤勞作,、省吃儉用,為晚年早早做好安排,。
林藍說,,外婆一直有個很樸素的觀念,就是女孩子一定要念書,,要有工作,,要經濟自立?!八@輩子做什么事都很認真,,一定做得很好?!碑敿徔椗r,她是作坊里的棉紡能手,,還無師自通地學會了修織機,,讓慣于擺譜并借機對女工動手動腳的機修師只能干瞪眼。
婚后,,吳麗娥在操持家務之外總是想辦法接點縫補,、做衣、送報的活,,補充家用之余還有一點擺脫家中手心向上處境的心氣,。新中國成立后,吳麗娥做過一段時間的街道工作,,讓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
“我們一家的女性也是這么做的,我們要有獨立的靈魂,、獨立的狀態(tài),,有自己的志趣和事業(yè),以實力活著,。外婆就是這么教我們的,。”
新一代人正在成長,。林藍的女兒是蘇家第四代中的老大,,就讀于美院附中。她喜歡寫故事,,是田徑場上的冠軍,,愛漢服和國風,追《樂隊的夏天》。林藍也延續(xù)著當年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讓她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路,。排行老二的是韋潞的兒子,一個熱愛哲學的初中生,,他在思維世界里自己創(chuàng)建了一個共和國,,為之設定了政體、法律和行政機構,,還用樂高搭建出來,,“他在圖形結構上思考很深入?!?/p>
“他們的思考可能要比我們更豐富了,,已經有了國際的眼光,可以用一種更平視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個世界,。我覺得這一代女性可能會有一個更開闊,、更獨立也更自我的未來?!?/p>
(參考文獻:吳麗娥著《命運的云,,沒有雨》,“南粵一家”微信公號蘇家人回憶文字,,感謝蘇小華,、林藍等在采訪中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