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相關(guān)報道詳見《涌入夜校的年輕人》
這個11月,,我在上海出差,,一周多的時間里換了三家酒店,。能約到的采訪時間,,往往不是一大早就是在夜里,,上海夠大,,采訪對象們約的地點分散,,從靜安到寶山,,節(jié)奏快到不就近住我擔(dān)心會完全跟不上,。而大部分的通勤時間里,,采訪對象們在上班,,我則拿出一部分用來換酒店。
都是一場折騰,,他們顯然比我能折騰得多,。這次寫的是關(guān)于“年輕人上夜校”的選題,。2023年,,上海市民藝術(shù)夜校突然爆火,9月秋季班報名時,,超過65萬人爭搶1萬個課程名額,,年輕人居多。
翻開主用戶是年輕人的社交平臺,,輕易映入眼簾的,,是關(guān)于“內(nèi)卷”、“擺爛”的呈現(xiàn)與解構(gòu),,那是屬于“線上”的他們,;而在線下,他們涌入夜校,?;蛘哒f,后者是對前者的某種回答,。
夜校課不考證,、不給證,大概無益于簡歷的增色和職位的晉升,。非洲鼓,、霍家拳、紅酒品鑒,、江南點心制作,、盤扣、橋牌等等,,夜校課已經(jīng)拓展到生活時尚類,。
不再是登山,而是涉水過河,,和采訪對象們聊的過程中,,我有感于他們的生活方式。80,、90后的你我他們,,從中考到高考進入新學(xué)校,從初試到終試加入新平臺,,從初級到高級拿到新職稱,,拾級而上的邏輯貫穿始終,。而現(xiàn)在,在“成人版少年宮”里,,多的是河流不是高山,是讓時間變得越來越寬廣,。
和第一位采訪對象見面,,是在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附近,那是我去過的最多出口的一個地鐵站,,17個,,采訪對象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固定的通勤生活下早已習(xí)慣,,提起來她笑稱,,生活里可沒那么多,她正在給人生尋找出口,。從非洲鼓到霍家拳,,填滿她業(yè)余時間的速度,我看到了“風(fēng)風(fēng)火火”四個字,。
面見的最后一個采訪對象,,巧的是也選擇了非洲鼓的課。這時候,,我已經(jīng)從徐匯換到寶山的一家酒店,,我們約好周末在酒店樓下餐廳吃brunch。飯后去附近走走,,我倆一致用了“散步遛彎”這個詞,,而不是正在社交平臺熱搜中的“citywalk”。
她討厭用流行梗來定義自己的生活,,上夜校也只是因為想去而非“火了”,。在法院工作的她,許是職業(yè)的原因,,用詞帶著一種近乎精確的嚴(yán)謹(jǐn),。
散步的地點就在酒店外,有層層疊疊的竹林,,再外面有一條廢棄鐵軌穿過,,不知道通向哪里,有明確路牌的是鐵軌旁的一條小河,,橋下是居民生活區(qū),,有五金店、有小賣部的老街,。
這條“不知通向哪里”的鐵軌深得我倆喜歡,,她拍了照,,我拍了拍照的她。就在那條鐵軌旁,,她告訴我,,自己還準(zhǔn)備去學(xué)的是手碟,翻開手機里的相關(guān)視頻,,靈動的聲音溢出,,背景多是空曠的原野,不知通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