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Jean-Pierre Cousin/圖)
相關(guān)報道詳見《看完戛納主競賽紀錄片《青春》后,,我們和導(dǎo)演王兵聊了聊》
從《青春》第一個鏡頭起,我就感覺導(dǎo)演很愛他的拍攝對象,。女孩在縫紉機前勞作,,卻也有嬉戲打鬧的笑聲,,伴隨著手機播放的流行音樂。無論工廠里的超額作業(yè)多么辛苦,,環(huán)境多么雜亂,,鏡頭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可愛、多情而有活力的,。導(dǎo)演很愛他們,。
故事剛剛展開了18分鐘,就已經(jīng)包括了男女初相識,、留電話,、調(diào)情、出去玩,、懷孕,、爸媽來和老板溝通,要女孩去流產(chǎn),、親家談不攏,、一拍兩散等情節(jié)。
這其中的許多人,,都像我在采訪中遇到過的小鎮(zhèn)青年,,城中村壯勞力。但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靠近過他們,,甚至有時候會不知道怎么和他們聊下去,。對此,我確有愧疚,。而正是《青春》向我展現(xiàn)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辛勞與無聊,他們的每一天,,揮灑著青春的活力,也忍受著被壓抑的活力,。
有一處鏡頭,,我每次回想起就會鼻酸。男青年與母親在同一個廠里打工,。有天,,一個沒分寸的玩笑惹惱了男孩,雙方都血氣方剛,,男孩抄起剪刀就要干架,。身形臃腫的母親緊緊抱住他,等他冷靜后,,再與對方理論,。老板很快就來了,客客氣氣地請母子回去休息。母親擠出一個古怪的笑容示好,,她說不去休息,,她拉拉老板的袖子示好,又趕緊抹掉快掉下來的淚水,。
一貫如此,,在王兵的鏡頭里,中國底層百姓苦而無力,,卻也韌如蒲葦,。
王兵極少用長焦鏡頭,他拍人物特寫就是直直懟上去,。被拍攝者不閃躲也不緊張,,攝像機就這樣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外界常說王兵非常能融入環(huán)境,,與底層打成一片,,是個樸實的老農(nóng)形象。但在這次采訪中,,王兵聊了許多他對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的思考,邏輯清晰地輸出了他的電影方法,。結(jié)合他屢獲國際殊榮,、多次與歐洲團隊合作的經(jīng)歷來看,外界僅僅認知他如老農(nóng)般勤懇守著自己一方地拍攝紀錄片,,是遠遠不夠的,。
《青春》這片子有些挑人。我和朋友們先后看了,,不少朋友都覺得太過漫長,,難以忍受,藝術(shù)手法太傳統(tǒng),。至于我,,不僅看得津津有味,還幾度潸然淚下,。
在準備王兵的采訪時,,我在上海電影節(jié)看了一部黎巴嫩紀錄片《焦慮貝魯特》,該片后來獲頒了2023年上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影片中,,第三世界年輕人的痛苦、反叛,、迷茫,、逃離,,四舍五入簡直就是看了部上海紀錄片。關(guān)于這部影片,,我也與我的紀錄片導(dǎo)演朋友產(chǎn)生了分歧:我覺得可太好了,,這素材也太珍貴了,記錄了一代人的精神切面,。朋友則覺得主題好是好,,但素材單薄,剪輯拖沓,,故事也不完整,。歸根結(jié)底,我是從記錄者的視角去看影片,,而朋友是從電影的視角去看紀錄片,。我覺得素材珍貴最重要,有記錄性的素材必是最珍貴的,。
再一次,,王兵展現(xiàn)了最傳統(tǒng)也最有力的記錄方式:用時間換故事。不到山窮水盡,,攝影機不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