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當你姓‘巴菲特’時,你講的笑話都更逗了,?!北说谩ぐ头铺兀≒eter Buffett)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這樣調侃財富的魔力。
這種魔力并非與生俱來,。1958年,,彼得出生于美國中西部小鎮(zhèn)奧馬哈。那時,,他的父親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剛經營投資合伙企業(yè)不久,。32年后,他父親的身家已達10億美元。又過了18年,,沃倫在金融危機中力壓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首位問鼎全球首富的股票投資者。截至2023年5月23日,,92歲的沃倫仍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五,坐擁1149億美元凈資產,。彼得見證了父親走上“神壇”的全過程,。
彼得和姐姐哥哥相差四五歲,是沃倫最小的孩子,。不同于姐姐和哥哥在幼年時常?!盃帄Z統(tǒng)治權”,彼得生性平和,,喜歡安靜地沉浸于個人世界,。姐弟三人性格迥異,但無一例外,,都沒有走上父親登峰造極的那條路,。
“在世人眼中,我們無論從事什么行業(yè),,都不可能匹敵父親所獲得的成功,。”彼得的哥哥霍華德·巴菲特(Howard Buffett)曾這樣形容生活在萬丈光芒之下的感受,。這句話被美國電視節(jié)目《60分鐘》(60 Minutes)拋給沃倫,。“每個人都應當找到自己的‘游戲’,,既然游戲不同,,比較便無意義,”沃倫回答,。
彼得的確考慮過在華爾街發(fā)展的可能,。從職業(yè)發(fā)展的角度,這必定是條坦途,,“會有非常多的有利資源向我傾斜,。”但這一想法只存在了十幾分鐘,,投資從來不是他心之所向,,“父親不會助我選擇投機取巧的人生,因為這么做不是特權的行使,,而是人生的折損,。”
在彼得看來,父親沉醉于工作,,為此殫精竭慮,,卻常年精神飽滿,恰恰是因為他并非為了金錢而工作,,“令他全情投入的是他需要迎接的智識挑戰(zhàn),,以及如何在勝敗攸關的弈局中落子。他看重財富數(shù)值,,但這只是對他商業(yè)智慧的驗證,。人生中的這部分內容每天都是新的?!?/p>
雖然父母一直鼓勵彼得跟隨內心前往任何他想要到達的彼岸,,然而要找到自身志趣與社會認同的交匯點,這一挑戰(zhàn)的難度并不會因為這些“明面上的觀念”而降低,。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彼得也經歷過漫長的“迷茫、困惑和不堅定”,。
他曾想過提前結束高中生涯,,搬去離家兩千多公里外的西部小鎮(zhèn)杰克遜霍爾(Jackson Hole)做一名攝影記者。因為感覺一起玩音樂的伙伴比自己更有天賦,,他一度喪失了把熱愛的音樂視作畢生追求的信心和勇氣,。此后,他憑著父親的人脈進入斯坦福大學,。雖然努力嘗試把那段時光用到極致,,可依然深陷于“我足夠出色嗎?我會有足夠出色的那一天嗎,?”的自我質疑中,。直到大二的某個晚上,他在朋友宿舍聽到一位來訪的吉他手的演奏,,方才“頓悟”,。不久,他離開大學投身音樂事業(yè),,“暫時地與自己內心的糾結,、不安全感以及對外部期望的擔心達成了和解?!?/p>
彼得很喜歡一句印在T恤上的話,,大意是“不是所有游蕩都意味著迷失”?!昂芏嗲闆r下,,游移在錯綜復雜的選擇之間,,可能是尋找自我的必經之路。當人們糾纏于各種選擇時,,并非因為選擇太多,,而是缺乏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全情投入某件事的堅定意志?!?/p>
1999年,,入行近20年后,彼得憑借原創(chuàng)配樂獲得了“艾美獎(Emmy Awards)最佳配樂獎”,。在這場贏得自尊的陡峭跋涉中,,他努力地在一系列“令人飽受折磨”的自我拷問中摸索著出口?!皳碛泻眠\和直通車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你需要充分做好抓住這個機會的準備,,由此證明自己配得上這樣的好運,。”
2006年,,沃倫·巴菲特宣布將逐年捐出其個人財產的85%用于慈善事業(yè),,“把來自這個世界的財富再交還給世界”。彼得和哥哥姐姐都是這個計劃中的一部分,。這與沃倫·巴菲特“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條件幫他做任何事,,而不是提供足夠的條件讓他無所事事”的一貫原則相符。如今,,在音樂事業(yè)之外,,彼得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慈善基金上。某種程度上,,有關接納與尋找,、自尊與價值、恩賜與回饋,、期望與責任的心靈探索仍在持續(xù),。
近日,彼得·巴菲特的新書《父親巴菲特教我的事》在國內出版,?!赌戏饺宋镏芸穼TL了彼得·巴菲特,探討巴菲特家族的教育觀與沃倫·巴菲特的晚年生活,,財富帶來的光環(huán)與灼熱,、自由與迷失,如何應對競爭,、如何接納平凡,,以及慈善的本質、可能與局限。
1996年5月,,沃倫·巴菲特和阿斯特麗德一道參加彼得·巴菲特和珍妮弗·海爾的婚禮(《滾雪球》/中信出版集團提供/圖)
“因為我父親是巴菲特”
南方人物周刊:很多書都在講述你父親的故事,。你讀過其中的哪些?
彼得·巴菲特:我讀過《滾雪球》和《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
南方人物周刊:外界對沃倫最大的誤解是什么,?
彼得·巴菲特:人們通常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簡單、謙遜和專注的人,。他確實如此,,沒有什么隱藏人格。表里如一是他的優(yōu)點之一,。
南方人物周刊:分享一下你們最近的一次談話,。
彼得·巴菲特:和沃倫的對話總是輕松、幽默的,,他非常善于交談,。過去幾年,情況有些不同了,。2023年(8月)他就要滿93歲了,。我們的對話依然輕松自在,但和很多年邁的人一樣,,他熱衷于回憶舊事,,反思人生,談論周遭的變化,。坦率地說,,和20年前或者50年前相比,現(xiàn)在的世界是多么奇怪??!
南方人物周刊:你們會一起慶祝他的93歲生日嗎?
彼得·巴菲特:如果是80或者90歲這樣的“大日子”,,一大家子會相聚慶祝,。今年我應該會打電話祝他生日快樂。我的姐姐和侄子們都住在奧馬哈,,沃倫會在他們的陪伴下慶生,。
南方人物周刊:沃倫喜歡你們送他什么樣的生日禮物?
彼得·巴菲特:對他來說,,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和祝福,。他真的不需要任何物質上的東西了。這并不是因為他已經擁有太多,,而是因為他從不渴望那些,。這也是他和很多富人的不同之處,。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書中寫道,父母給你最重要的禮物是情緒上的安全感,,這是一份“綿長的恩惠”,。
彼得·巴菲特:是的。小時候,,每晚父親都會在同一時間回家,,我們全家都會在餐桌旁用餐。父親非常熱愛自己的職業(yè),,這意味著他回家后不會生老板的悶氣,,或是因工作而沮喪,他總是很愉快,。母親給我的感覺則是她一直在那里,,會一直支持著我。
南方人物周刊:沃倫顯然是一個工作非常忙碌的父親,?!稘L雪球》(注:艾麗斯·施羅德撰寫的巴菲特傳記)里提到,即便是在家庭旅行中,,他大部分時間要么是在看商業(yè)新聞,要么是在打電話,。
彼得·巴菲特:的確是這樣,,但他從不會讓人覺得不能被打斷,或者不能去問問題,。如果現(xiàn)在我給他打電話,,他也會立刻接聽,不需要多人轉接,。他總能很好地兼顧,,一方面他始終在工作和思考,另一方面他也能保持在場,。
南方人物周刊:沃倫曾說,,他自己也很奇怪,他對子女的影響很深,,這似乎和他付出的時間不成正比,。作為父親,他對你的影響是如何產生的,?你怎么辯證地看待這一影響,?
彼得·巴菲特:雖然在某些方面,他不像電影中那種父親,,會和孩子們在后院玩球,。但他始終如一的正直和他展現(xiàn)正直的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孩子,耳濡目染間,,你肯定會被他的言行影響,,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和“正直”。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父親巴菲特教我的事》中寫道,,高中時,,你對體育沒有太大的興趣,音樂雖然是愛好,,卻沒有到熱衷的程度,?!拔倚枰谌松姓业搅硪环N活動,,一件我很擅長,、還能由此定義我是誰的事,?!迸c同齡人相比,,你似乎更早地體會到了“定義我是誰”的迫切感,?
彼得·巴菲特:當時我沒把音樂視作未來事業(yè),。我覺得自己的音樂直覺和天賦不如一個常跟我一起玩音樂的朋友,,這讓我的信心頗受打擊,,就想嘗試一些別的方向。母親為我提供了很多不同行業(yè)的體驗機會,。16歲左右,,我曾在醫(yī)院當過暑期工,主要工作是把病人指引到放射科,,并干些其他醫(yī)生們分配的雜務,。我也在報社做過暑期實習生。高中時期,,我開始對攝影產生濃厚的興趣,。
南方人物周刊:讓很多人意外的是,你們姐弟三人的求學生涯都比較曲折,。
彼得·巴菲特:沒錯,。有趣的是,我姐姐差一點點(大學)就要畢業(yè)了,,最終還是放棄了,。我哥哥嘗試了幾所不同的大學,還是決定從事建筑工作,,最后投身了農業(yè),。我在斯坦福待了幾年,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一位吉他手演奏,,每一個音符都直擊靈魂,。當晚我回到家通宵創(chuàng)作,在那些音樂中,,我聽到了自己的未來,。一旦我明確了自己的熱情所在,我就離開大學去追求那份理想了,。我們三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嘗試不同的事情,,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yè)。
南方人物周刊:頂著“巴菲特”的姓氏,,會有不那么積極的一面么,?
彼得·巴菲特:其實,“巴菲特”的姓氏頻繁見諸報端也就發(fā)生在最近二十年左右,。從1869年到1969年,,在奧馬哈,提到“巴菲特”,,人們首先會想到的還是雜貨店(注:1869年,,沃倫的曾祖父西德尼·巴菲特在奧馬哈經營起了鎮(zhèn)上首家雜貨店,出售水果,、蔬菜和體育用品),。我的祖父曾是一名國會議員,有些人會因此知道這個姓氏,。直到我長大后,,我的父親才舉世聞名。
可即便那時,,我所在的音樂界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我的父親,,姓“巴菲特”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是靠自己闖出一番事業(yè)的,,而非仰仗“巴菲特”這一姓氏開路。選擇音樂事業(yè)的好處在于,,沒有人會因為我父親的身份,,來決定他們是否喜歡我的音樂。如果他們選擇了我,,一定是因為我的音樂符合他們的口味,。從這點看,我是非常幸運的,。
當然,,有時人們會在聽到我的名字后問我是否與他有親戚關系。有時我會肯定,,有時候否定會更容易些,。但是現(xiàn)在,,當哥哥、姐姐和我管理的慈善基金會直接與父親的財富掛鉤時,,情況才變得不同,。人們會認為我非常富有,因為我的父親是巴菲特,。
彼得·巴菲特在舊金山的工作室(受訪者提供/圖)
“光環(huán)”與“大問題”
南方人物周刊: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閃現(xiàn)過“如果生于普通家庭會更好”的念頭?
彼得·巴菲特:沒有過,。奧馬哈給我提供了一個較為簡單的成長環(huán)境,,如我之前所說,很長一段時間“巴菲特”并非多么響亮的姓氏,。如果我出生在“洛克菲勒”這樣的顯赫世家,,或許會冒出你提到的那種念頭。我見證了父親讓“巴菲特”這個姓氏為世界所知,,這是個平穩(wěn)的過程,。我還記得自己跟父親開玩笑說,“哇,,現(xiàn)在我成了億萬富翁的兒子了,。”(注:巴菲特于1986年成為億萬富翁,,那年彼得28歲,。)當然,如果我喜歡金融并從事投資,,我可能希望自己來自另一個家庭,。否則終其一生,我都會被父親的光環(huán)所遮蔽,,那無疑令人沮喪,。
不過,最近這些年,,人們對財富和創(chuàng)造財富的看法在改變,。億萬富翁很多時候成了被負面解讀的對象。有些人會假設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或據(jù)此推測我的思維模式,。有時候我真的希望人們能夠摒棄對我身份的偏見。雖然我是巴菲特的兒子,,但我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經歷。
南方人物周刊:可以舉些例子么,?
彼得·巴菲特:我設立的慈善基金會(NoVo Foundation)在金斯頓(注:Kingston,,美國紐約州東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開展了很多項目,。我家離小鎮(zhèn)只有15分鐘車程。我和小鎮(zhèn)的很多居民合作密切,。通過頻繁的交流以及分享彼此的經歷,,他們意識到我并非他們想象中億萬富翁兒子的那種形象,比如會有直升機降落在我家的草坪上,,我可以直接飛去任何地方,。然而小鎮(zhèn)上一些和我沒有接觸過的人則不然,他們甚至會當面議論我,。問題是,,他們并不想了解真正的我。我理解這些揣度可能源于媒體對部分富有群體的生活方式的披露,,但我仍會因此而沮喪,。
南方人物周刊:你希望能為“巴菲特”這個姓氏增添什么新的標簽?
彼得·巴菲特:分享一個趣事,。有一次,,我父親在某個地方打高爾夫球,球童在聽到我父親的名字后,,問他是不是彼得·巴菲特的父親,,沃倫回答“是”。所以,,我想可能有一些人在聽到“巴菲特”的姓氏后,,會想到我的音樂。
當然老實說,,我和哥哥姐姐可能會給“巴菲特”這個姓氏以及下一代留下的還是我們正在進行的慈善工作,。特別是我哥哥的基金會(Howard G. Buffett Foundation)的名稱里就帶有“巴菲特”。雖然我自己設立的基金會(NoVo Foundation)里沒有出現(xiàn)“巴菲特”,,但大家都知道這來自巴菲特家族,。我們的基金會關注的領域各不相同,但都希望能推動一些有益的改變,。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書中提到過一系列疑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正確認識并接受真正的自己,?在自己擁有的一切與內心的渴望之間是否存在有意義的關聯(lián),?……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是受什么特別事件的驅動么,?
彼得·巴菲特:啊呀,,大約五六歲時我就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們會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這類問題,。是不是被某些特定的事情所觸發(fā),,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母親一直鼓勵我去思考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她自己也經常思考這類“大問題”,。雖然起步早,,但直到大學,我才意識到我得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意識到能去思考這些問題,以及能在最大范圍內擁有選擇的自由,,正是享有特權的表現(xiàn),。
南方人物周刊:哪些“大問題”是你當下仍在尋找答案的?
彼得·巴菲特:基金會的工作讓我有機會去到美國的不同地區(qū)以及其他國家,,我也得以接觸許多復雜多樣的人生,。我看到了人們?yōu)樯嫸鴬^斗的艱辛,也看到了制度的不公正,,這些制度在為特定人群服務的同時也在剝削弱勢群體,。如何構建社會是我始終在思考的問題。我喜歡閱讀歷史,,努力從中厘清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不平等的由來,,理解龐大的社會體系是如何形成和運轉的,以及可能的改變思路,。圍繞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我們善用基金會的資源,,以某種方式推動有益的改變,幫助更多人從為一日三餐發(fā)愁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擁有更多選擇的可能,,也有更多機會來思考自己人生的大問題。
慈善的悖論
南方人物周刊:從事慈善事業(yè)前后,,你看待貧困,、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等問題的差異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彼得·巴菲特:我的第二張專輯《一個接一個》(One by One)的靈感來源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在準備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更好地了解到美國的歷史。我能看到制度運轉的不公,。那時,,我對這些問題已經建立了一些認知。管理慈善基金后,,我實地走訪了許多國家,,不平等存在的廣泛性、深層性和系統(tǒng)性遠遠超過了我的既有認知。
同時,,體系的建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導致你很難繞過這些羈絆,去營造理想中公正平等的世界,。很多時候,,慈善機構看起來是在提供幫助,實際上只是貼了一張創(chuàng)口貼,。當更大的問題懸而未決時,,你能做的仍然只是治標不治本。當你退后一步,,逐漸看清政治,、學術、社會,、制度等在如何交錯運作時,,你可能會有些不知所措。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
南方人物周刊:這讓我想到了你2013年發(fā)表于《紐約時報》的那篇文章,。你認為慈善會議中,人們都在用右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這些問題恰恰是同一個房間里的其他人用左手制造出來的,。
彼得·巴菲特:是的。企業(yè)和個體在創(chuàng)造了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在制造難題,,他們會通過慈善的形式努力嘗試解決,,但很多時候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實際效果存疑,。當然,,大多數(shù)從事慈善事業(yè)的人都熱愛他們的工作,他們希望提供幫助,,對此充滿激情,。可一旦他們真正解決了問題,,便會面臨失業(yè),。這是一種奇怪的悖論。另一方面,,我們經濟體系的問題在于它總是在追求效率,,總是在尋找節(jié)約成本的辦法,這很可能對本應得到支持和照顧的人產生不利影響,。
南方人物周刊:從沃倫贈與你第一個基金會至今,,已有24年了。
彼得·巴菲特:是的,。1999年,,父親給我們基金會的贈款金額是1000萬美元。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金額,,但還不至于難以管理,。那時,我和妻子詹妮弗居住在一個叫密爾沃基的小鎮(zhèn),。早年間,,因為我忙于音樂事業(yè),詹妮弗承擔了大部分的基金會工作,。當時我們的基金會規(guī)模不大,,工作也主要在本地開展。接著2006年(父親宣布將把大部分財富捐贈出去),,我和哥哥姐姐各自管理的基金會一下子膨脹到10億美元級別,。
基金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必須更加認真慎重地對待,。當時我們住在紐約,,我們開始去全球各地探訪,了解其他國家的人們面臨的問題,,也開始頻繁地和居住在紐約的慈善家以及有影響力的人士交流,。可以說,,我們的基金會從一個“夫妻店”陡然變成了一個大型慈善機構,。我們不得不雇傭員工,花更多精力籌謀戰(zhàn)略方法,。因為對資金和資源的需求無處不在,,我們必須更加專注,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實現(xiàn)目標,。與此同時,,這幾十年來世界也在不斷變化,現(xiàn)在有更多的途徑來做慈善工作,,我們也需要調整適應,。
2018年,彼得·巴菲特與大提琴演奏家邁克爾·科特在演奏會上 (受訪者提供/圖)
南方人物周刊:怎么評價一個慈善基金會是否成功,?
彼得·巴菲特: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人們總是急于看到數(shù)據(jù)和成果,希望改變能即刻發(fā)生,。我們在金士頓的慈善項目不是為了自己,,我不在乎我的名字是否出現(xiàn)在某些東西上,,或者人們會如何稱頌我的善舉,我們這么做是為了未來世代,,為了更多我們可能永不謀面的人,。而回到當下,對于我們在金士頓開展的慈善項目,,我們提供幫助,,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衡量成功。比如如果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孩子在街頭快樂玩耍,,這意味著社區(qū)治安的提升,,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南方人物周刊:為什么你當初選擇了金士頓,?
彼得·巴菲特:我們基金會的同事都非常優(yōu)秀,,但我不希望和很多慈善基金的管理者一樣,只是從他人拍攝的照片,、撰寫的報告或轉述的故事中遠距離地了解項目的進展,。在金士頓,我可以直接和人們保持聯(lián)系,,了解正在發(fā)生什么,,了解孩子們需要什么,直接和我們試圖支持的人合作,,更好地促進問題的解決,。金士頓是一個很小的鎮(zhèn)子,人口只有兩萬三千多人,,可能和成都的一個小型社區(qū)差不多,。那里有一群很棒的居民,但也有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這里能看到美國甚至中國的很多小鎮(zhèn)的影子,,也是整個國家的縮影。我在這里學到的東西未來可以應用到更多的地方,。
南方人物周刊:你曾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正在逐漸認識到我擁有多少權力。對我來說,,這是新鮮事,,尤其是當有這么多人依賴于我們的資源支持?!弊鳛橐粋€享受孤獨的音樂家,,你是如何完成角色適應并應對質疑的?
彼得·巴菲特:確實需要做很多調整,。我從小就喜歡安靜,,不希望引人注目,。所以當我剛到金士頓時,我不會去公開談論自己的想法或者我們要做什么,。很快,,我感知到了人們的猜忌,他們擔憂我的動機,,以及基金會的行動會給小鎮(zhèn)帶來什么影響,。對于不了解我的人,,我和那些想要掌控一切的富人是一丘之貉,。意識到這點后,我就必須做出改變,。這讓我從一個像我父親那樣喜歡待在辦公室專注做事的人,,轉變?yōu)橐粋€像我母親那樣經常走出去和人們廣泛溝通并建立連接的人。過去這些年,,我一直在做平衡,,我也變得更加自信,更加享受與人交往的過程,。
“做個平凡的人也可以”
南方人物周刊:在中國,,有“35歲危機”的說法?!?5歲”似乎是一道坎,,人們不再年輕,在求職,、晉升等方面面臨諸多難題,。另一方面,對于許多剛踏入或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也很迷茫,,不知道未來在何處,特別是在當前的就業(yè)形勢下,。這些迷茫你也曾遇到過,。
彼得·巴菲特:二三十歲的人面臨的一個普遍焦慮在于,發(fā)現(xiàn)自己在追逐的東西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正與自己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該如何調整?我真希望有一個標準答案,。
生活中有太多人或事物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應該做什么樣的事,。這些期望可能來自你的父母,、朋友,、學校等等。蕪雜的“噪音”讓我們難以聽清內心的信號,。在我過去的人生中,,同樣有很多次我以為自己將要去往某個方向,但在嘗試抵達那個目標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那并非我想追求的,。然而正是在嘗試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引領我走上了新的道路,。所以,,重要的是在尋找的過程中保持感官的開放,保持敏銳,,留心那些能觸動你,、讓你驚嘆“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的事物。這很重要,,也很困難,。
南方人物周刊:美國和中國都有競爭文化。結果是,,許多父母,,尤其是那些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的父母,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個普通人的事實,,擔憂孩子會階層墜落,。有時,要讓父母接受孩子是平庸的,,似乎比接受自己是平庸的更困難,。應該如何在競爭文化中培養(yǎng)孩子?
彼得·巴菲特:競爭創(chuàng)造了勝者,、輸家和階層,。學校內外,大家都絞盡腦汁想要名列前茅,。父母們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沒有迫切求勝的沖動,就會哀嘆“天哪,,我的孩子不會成為那個最好的人了,!”社會總是慫恿我們去摘取桂冠,不管我們是否真想要,,能抵御這種誘惑和壓力的人少之又少,。
我真的很希望,未來大家能逃離零和思維的束縛,。卓越可以體現(xiàn)在很多不同的方面,,無論是種花,、照顧老人,還是教書育人,。許多人試圖逃離平凡,,但我想說的是,出類拔萃不是必須的,,做個平凡的人也可以,。事實上,我認為這句話(“It's okay to be just okay”)才應該被做成汽車貼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