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米粉長大的,從幼兒園到小學(xué),,從初中到高中,早餐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吃米粉。讀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不知為何,小朋友們都沒胃口吃早餐,,剩下半桶米粉,,我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分吃了這半桶米粉,我到現(xiàn)在都再沒一次性吃過這么多米粉,。上小學(xué)的時候,,我曾是鼓號隊隊員,隊員們早上練習(xí)起得早,,凌晨4點多就去敲米粉店的門,。讀初中時,早操結(jié)束,,大家都拿著搪瓷碗往食堂沖,,打米粉像打仗一樣,大概是年輕人火力壯,,經(jīng)不起餓……米粉的故事太多,,想著總得寫寫米粉,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這么些年,,在全國范圍內(nèi),先是桂林米粉出了名,,然后是柳州螺螄粉,,出了更大的名,,作為廣西人,其實我也想明白為什么,。我是2021年11月初在廣州出差的時候,,準(zhǔn)備出發(fā)去做廣西米粉這個選題。此時,,哲學(xué)家李澤厚先生在美國去世的消息傳來,。我多次采訪過李先生。李先生91歲了,,這一天總會到來,,但得知消息時仍然會傷感。那幾天,,我不斷地想起李先生跟我說過的“吃飯的哲學(xué)”——人活著首先要吃飯,。他去世的當(dāng)天,我在廣州吃了一碗湖南米粉,。
米粉融入了人的情感,,才會更令人難忘。一碗粉里,,是人和食物的關(guān)系,。廣西的米粉種類這么多,怎么放進(jìn)文章之中呢,?我覺得還是要找人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主題,確立一個主要人物的故事,,這是點,。應(yīng)該有本地米粉的大致介紹,這是面,。廣西從南到北,,然后廣西以外,直到北京,,對米粉的認(rèn)識是有異同的,,這是線。在這樣的框架下,,進(jìn)行采寫,才更有效率,。我在一個月里跑了廣西許多地方,,根據(jù)采訪的情況,確立了五個內(nèi)在的主題:開拓,、至善,、救贖,、承續(xù)、求變,。在文章里,,幾乎看不到這幾個詞,這是文章的潛文本,。我希望文章是多層次的,,有過去和現(xiàn)在,有外在和內(nèi)心,,有個人和時代,。我挺幸運的,一路上遇到了那么多愿意跟我吐露心聲的做米粉的人,,非常感謝他們,。
很多人在評價一碗米粉味道好時,會說,,這像是小時候的味道,。這次米粉之旅,吃過的米粉里,,對我而言,,接近“小時候的味道”的是老家廣西平樂的生肉粉。這種味道包含了裹在肉粒上面的淀粉的味道,、配料里炒過的辣椒粉的味道,,甚至包括記憶里木頭筷子的味道和老米粉店所在菜市場青石臺階散發(fā)的味道。
文章發(fā)出來后,,許多人問我,,你吃過的最好吃的米粉是什么米粉?這需要調(diào)動起我更遙遠(yuǎn)的記憶,。
我經(jīng)常會想起小時候,,早上6點多跟著阿公去“調(diào)米粉”?!罢{(diào)米粉”就是買米粉和換米粉的意思,,“調(diào)”字包含了“買”和“換”,因為“買”要錢,,“換”要米,,甚至是糧票,那是一個混合經(jīng)濟(jì)的時代,。阿公做的米粉很簡單,,用滾水燙粉,然后放很少的油和鹽,,加上油炸花生,,辣椒和蔥是直接從花盆里摘下來的,,碗里很多時候連肉都沒有,但我至今想念那種充盈齒間的鮮味,,那么難忘,。上初中的時候,住校,,我經(jīng)常是周末才回家,。周末的早上,基本都是阿公叫我起床,,然后到樓頂?shù)膹N房吃一碗現(xiàn)煮的米粉,。1995年,阿公去世的第一個周末,,我早上起來,,想到阿公再也不會叫我起床吃米粉了,我坐在床上,,哭了很久很久,。
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不僅和空間有關(guān),,還和時間有關(guān),,只能懷念并接近,這是一個至高的標(biāo)準(zhǔn),,是曾經(jīng)有過且不會再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