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批評家鮑昆說,,王福春是世界上第一位以火車空間為主題進行大規(guī)模記錄反映的攝影師,,他的火車生活攝影在世界攝影史上沒有前例,是獨一無二的,?!八坏涗浟?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人獨特的火車文化生活,讓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中國人永遠記住了自己的生命過程,,也讓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到了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文化,。”
2021年3月13日,,拍“火車上的中國人”的王福春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鮑昆得知消息后在社交平臺悼念這位結(jié)識近20年的老友:“快樂的綠皮火車載著你在天國遨游,車上的孩子會看到一位舉著相機的爺爺微笑著給他們拍照,,那就是你,。祝你永遠快樂?!?/p>
黃慶軍最后一次見到師父王福春是在3月6日,。他躺在病床上,人已相當瘦弱,。黃慶軍從病房推著他去做檢查,。自從去年10月癌癥手術(shù)后,突如其來的腦梗后遺癥讓他幾乎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在等待檢查的過程中,,王福春用手比劃著要紙和筆,寫下兩個字:謝謝,。
火車上的故事從70年代末,、改革開放伊始,這些憨厚的農(nóng)民坐上綠皮火車離開自已的家鄉(xiāng),,開始人生追夢,。車廂是個大舞臺,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著酸甜苦辣人生故事,。1998年,通遼-集寧 圖/王福春
在車上就是一家人
王福春1943年出生于黑龍江綏化,,小時候家就在鐵路邊上,,“天天看火車跑,聽火車叫”,。后來就讀于鐵路機車司機學(xué)校,,畢業(yè)后成為鐵路運輸系統(tǒng)的一名宣傳干事,有機會接觸相機,,他發(fā)現(xiàn)火車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本來只是無意識地順手拍,,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這是自己喜歡的專題。
此后,,他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鐵路,。北上漠河,南下廣州,,西奔格爾木,,東至上海,,一年最多的時候坐過150多次火車,幾乎把全國的鐵路線都跑遍了,。有時候在北方上車,,外面大雪紛飛,一覺醒來到了南方,,又是一片春暖花開的景象,。
四十多年來,他拍攝過鐵軌上奔騰的蒸汽機車,、內(nèi)燃機車,、電力機車、高鐵動車,,記錄了綠皮車,、藍皮車、紅皮車,、白皮車的演變,。這里面有鐵路的變化,也有人的變化,。
綠皮火車時代,,運行時間長,空間小,,乘客的吃喝拉撒都在車上,,彼此之間的身體和情感也格外親密?!澳菚r候四面八方的乘客聚在一起,,沒一會兒就成了好朋友,大家常常有煙同抽,、有酒同喝,。”王福春形容他們是“下車了各奔東西,,在車上就是一家人”,。那時的火車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個小社會,,王福春記錄下的是這個“狹小空間里,,中國人獨特的生存之道”。
如今高鐵發(fā)展迅速,,車速快,、車次也多,沒有了過去擁擠不適的感覺,車廂環(huán)境好了,,但王福春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疏遠——座位相鄰的人基本不交流了,,全都低頭看手機。而且乘客更加注重肖像權(quán)和隱私權(quán),。
2015年,,王福春在高鐵上拍攝一位年輕母親和孩子玩手機,被孩子父親當成壞人,,一把掐住脖子,,打得暈頭轉(zhuǎn)向。這些年為了拍火車,,他被打過,、虛脫過、骨折過,。還曾為了找適合的拍攝機位,,掉進松花江的冰窟窿里,所幸被及時救出,。他感慨道,,“每幅照片的背后都浸透著我的汗水和心血,都有講不完的故事,、敘不完的情懷,。”
王福春說,,我家里不趁別的東西,,就趁底片。黃慶軍回憶,,師父家里的家具二十多年沒換過了,,但多年積累的二十多萬張膠卷底片被一張張放置在無酸底片袋里,保存完好,,那是他最珍愛的東西,。
90年代是民工外出的高潮,也是鐵路超負荷運輸?shù)臉O限,。高溫天氣車廂無空調(diào),,男人赤膊解暑,更有人躺在狹窄的座席頂部,,像是演雜技,。1995年,武漢-長沙 圖/王福春
難得的“本分”
鮑昆在2003年的平遙攝影節(jié)上第一次見到王福春,,那時他已經(jīng)因為《火車上的中國人》名聲大振,卻異常低調(diào),?!案4鹤屛姨貏e尊重的就是他的本分——不走江湖,,也從不帶有目的性地經(jīng)營社會關(guān)系,這點非常難得,。在熱熱鬧鬧的飯局上,,幾乎見不到他,但他人緣還特別好,,”鮑昆記得,,王福春那個時期每年在平遙攝影節(jié)上有作品展出,大家都去捧場,,他就守在自己的展場,,招呼來賓,自己親自導(dǎo)覽,,那是他“最熱鬧”的時刻,。
后來鮑昆給王福春策劃過一個展覽,他一直心懷感激,,堅持要送照片,,鮑昆就挑了兩張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王福春親自在暗房沖洗出來,,簽上名,,送到鮑昆家,這兩幅照片至今掛在走廊顯眼的位置,,鮑昆每天都可以看到,。
王福春送給鮑昆的兩幅照片之一。1998年,,北京-哈爾濱 圖/王福春
一張是1997年在北京到哈爾濱的列車上拍攝的一個叼著煙的女人,,有點駝背,站在車窗前,,王福春在后面抓拍時她一回眸,。鮑昆覺得她像自己多年感受理解的東北女性,而且還有點民國時期女性形象的味道,,令人無限遐想,。另一張是1996年在廣州到成都的車廂里拍攝的,一對情侶共蓋著一個毯子,,相互對視,。鮑昆認為那一瞬間抓得太真實了。對攝影來說,,這就是魔力的瞬間,。
王福春送給鮑昆的兩幅照片之一。1996年,廣州-成都 圖/王福春
“福春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內(nèi)涵,,有味道,。他拍的是人不是事,因為涉及到人,,與之相伴的文化,、性格、生命感這些復(fù)雜的東西就會流露出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構(gòu)圖,、動作能概括的?!滨U昆說,。
對于王福春后來創(chuàng)作的《東北人》、《地鐵里的中國人》等作品,,鮑昆持保留態(tài)度,,“福春有時對題材的判斷不是很敏銳,這或許跟他對社會和歷史的認識有局限有關(guān),。這里面有大環(huán)境的因素,,也有他個人的原因。不過他在他的條件下,,已經(jīng)是做到最好了,,我們也不能對此求全責(zé)備,每個人都有局限,?!?/p>
王福春曾經(jīng)用大畫幅拍過東北人肖像,并在照片上寫上毛筆字,。鮑昆就此特別嚴肅地向他提出過異議,,認為這是“不入流的手法”和對中國元素的堆砌,根本行不通,。后來王福春沒有繼續(xù)這個風(fēng)格,。“得知福春去世的消息,,我最痛心的是沒有找機會跟他好好溝通,,幫他把后期的作品理順。他拍的東北其實是闖關(guān)東200年歷史的縮影,,是很重要的題材,,”鮑昆至今留有遺憾。
因為人口眾多,、資源有限,,普通大眾的出行條件可謂艱辛,。一平米多的車門口竟然安置下一家四口,身旁的人見怪不怪,,他們自己也坦然樂觀,。1991年,上海-重慶 圖/王福春
把鏡頭對準人
黃慶軍在第一屆中國攝影藝術(shù)節(jié)上與王福春結(jié)識,。那是1992年,攝影異?;鸨哪甏?。他被王福春的作品感染了,尤記得一組礦工的照片中對眼神的刻畫,。很快他就拜王福春為師,,學(xué)習(xí)攝影。
當時交通還不發(fā)達,,黃慶軍每個月坐火車從大慶到哈爾濱,,把自己的作品交給王福春過目指點。來不及當天往返,,他就住在師父家,,師徒同睡一張床,也經(jīng)常能品嘗到師母的手藝,。
當時黃慶軍剛接觸攝影不久,,還羞于在街頭拍攝陌生人。王福春一再強調(diào),,“要把鏡頭對準人,,照片才能有力量?!?/p>
“關(guān)注人”的理念直接影響到黃慶軍后來的創(chuàng)作,,比如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家當》系列——用16年的時間為102戶中國家庭拍攝特殊的“全家福”,,每戶人家被要求將家當全部搬到家門口的空地上,,與自己的家產(chǎn)合影。美國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高度贊譽這組作品,,稱它“為觀看中國,,打開了一扇窗”。
作為老師,,王福春全力支持學(xué)生的創(chuàng)作,,他把自己的8*10大畫幅相機借給黃慶軍用了五年。因為大畫幅操作更復(fù)雜,、成本也高,,黃慶軍在拍攝時放慢了速度,,也更加注重細節(jié),這使得《家當》系列后期的作品更具質(zhì)感,。
作品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突顯出來
無錫電工錢海峰是一名旅行和攝影愛好者,,經(jīng)常帶著相機去各地旅行。為了省錢,,他就坐最便宜的綠皮火車,。2008年,他無意間在網(wǎng)上看到了《火車上的中國人》,,被一幅幅既有時代感又真誠的畫面深深打動,,這讓他有了明確的拍攝主題,“打算像王老師那樣去記錄,?!?/p>
2015年,錢海峰的作品《綠皮火車》獲得連州攝影節(jié)刺點大獎后,,引起熱議,。人們將錢海峰和王福春的作品對比,認為他作為攝影愛好者,,對構(gòu)圖和光線的把控不足,,拍得過于隨意,是業(yè)余水平,。
這些爭議讓錢海峰感到茫然,,直到有機會跟王福春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談,王福春對他說:“我覺得你拍得很好,??赡艽蠖鄶?shù)人都認為我80年代的那些作品更有意義,等四十年后再看《綠皮火車》也會是一樣的感嘆,。作品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突顯出來,。盡管我們拍攝的人身處不同的時代,但是情感的表達都是相通的,。你找你覺得值得的去拍,,去記錄,這已經(jīng)很好了,,不用在乎別人的議論,。”
前輩的鼓勵給了錢海峰繼續(xù)拍下去的勇氣,。他一直堅持拍攝,,疫情期間還坐了很多趟火車。因為收入不高,,他買不起高鐵票,。他說自己這些年坐的是最便宜的火車,,看的是最“便宜”的人,見的是最“便宜”的事,,把中國最“便宜”的一面記錄了下來,。
如果說王福春的鏡頭記錄了改革開放后,人民向著富裕和幸福出發(fā),,社會一片朝氣蓬勃,、其樂融融的景象,那么錢海峰則見證了高鐵貫通后,,在鐵路上出現(xiàn)的階層分化,,票價分化了高鐵和綠皮火車。
還有多少底片沉睡著
錢海峰目前還是一名電工,,從獲獎到現(xiàn)在,攝影沒有改變他的經(jīng)濟狀況,,或許更出名了,,但沒有帶來實際的收入。
據(jù)黃慶軍介紹,,王福春晚年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演講的費用、書和畫冊的版權(quán)費,,他不是很熱衷于賣照片,。
策展人、映畫廊藝術(shù)總監(jiān),、王福春的好友那日松曾見過他手工放大的24英寸黑白銀鹽照片,,“非常精致和震撼”,并且?guī)в泻灻拖蘖堪鏀?shù),,但沒有在市場銷售,。
去年映畫廊舉辦的線上拍賣,那日松拿出了一張畫廊收藏的王福春最經(jīng)典的作品之一上拍,。最終被一位長春的藏家朋友以14000元的價格拍走,。那日松在欽佩這位藏家的眼光的同時,也遺憾不能再擁有這件經(jīng)典的作品,。
在車廂里, 有些事看與不看, 它都在那里,。男人偷窺美女的目光,老嫗躲避情侶親熱的尷尬,,都折射出人性,。2007年,長沙-廣州 圖/王福春
相識多年,,那日松認為,,“王老師應(yīng)該不太在乎作品銷售的事,,他的欲望不高,感覺永遠都是快樂的,,對生活和朋友充滿了感恩和愛護,。”
那日松告訴《南方人物周刊》:“王福春去世,,我看到不僅僅是攝影界,,在全社會也引起了很多反響,甚至上了‘熱搜’,。這說明攝影本身的紀實功能,、所體現(xiàn)出的巨大社會意義,還是被公眾認可的,。從攝影收藏的角度講,,王福春的照片非常具有收藏價值,因為他的作品已經(jīng)被公認是‘攝影史上無法繞過的’,。如果在國外,,王福春這樣的攝影家的作品一定早就由專業(yè)的攝影博物館收藏和研究了……但中國至今沒有一個國家級的專業(yè)攝影博物館。所以在這方面來講,,攝影文化的價值在中國還是被低估的,。”
但同時,,那日松又認為王福春是幸運的,,至少他的作品價值已經(jīng)被市場認可。他疑惑的是,,“中國還有多少像王福春這樣的攝影家,,還有多少中國攝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仍然躺在底片堆里沉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