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
臺灣音樂家,1月2日晚間因甲狀腺癌病逝,,享年73歲,,作品包括管弦樂、實驗音樂,、音樂劇,、舞劇、電影配樂等,,最知名的作品為《橄欖樹》《歡顏》《走在雨中》等,。
李泰祥 曲未終人已遠
告別
2013年12月27日,下午兩點,,在臺北新店慈濟醫(yī)院的安寧病房,,南京媒體人黃佳詩見到了彌留之際的李泰祥。“這是我第一次見他,,沒想到也是最后一次,。”她對李泰祥的熱愛始于高中時代,“從喜愛齊豫的歌開始,,自然關注到歌曲背后的人,,當時看到《駱駝·飛鳥·魚》文案里,齊豫用畢恭畢敬的語氣提及李泰祥大師,,心里也跟著畢恭畢敬起來,。”
“病床上的李泰祥異常消瘦,無法動彈,,眼神無光,。感覺他很痛苦,想咳又無法咳出來,。”黃佳詩說,。一個月前,女弟子許景淳前來探望,,李泰祥尚能通過眨眼做交流,,并掙扎著想親吻她的手。李泰祥的床頭放著一臺普通的CD播放機,,其胞弟李泰銘告訴黃佳詩,,“在病中,他唯有聽馬勒的交響曲才會得以些微平靜,。”
1月2日晚8點20分,,李泰祥在慈濟醫(yī)院病逝,享年72歲,。許景淳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說,,“知道老師走當然很難過,但他不用再繼續(xù)受苦很重要,,希望他可以好好地走,。”
當晚,在微博等社交平臺,歌迷們紛紛用《告別》和《不要告別》這兩首歌表達了對他的哀思,。
臺灣樂評人馬世芳曾說,,“有那么幾首歌,妥妥帖帖藏在心底,,卻不大舍得聽,,因為它們太完美。每一播放,,便不免殘酷地映照出世間的丑陋與無聊,。靈魂不夠強悍的時候,驟臨那樣磅礡淋漓的美,,簡直令人絕望,。《告別》,,就是這樣的歌,。然而,世間原本不會有這首歌,,只有另一首叫作《不要告別》的歌,。”
最世俗與最孤高
李泰祥最為人所熟知的成就,是他將古典樂的華麗莊嚴和詩歌的唯美詩性注入流行音樂,,為華語流行樂開啟新篇章,。而他的音樂,要從兩個維度去敘述方才完整:一是流行音樂,,一是實驗音樂,。
他的古典樂底子好,15歲拿下臺灣小提琴大賽冠軍,,藝專音樂科畢業(yè)后當過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灣電視公司交響樂團的小提琴首席。1979年出版《延綿交響詩》是開宗明義,,要用古典樂手法做流行樂,,更早前的作品《橄欖樹》、《走在雨中》等,,就是古典樂的格局和情懷,。2000年的《自彼次遇到你》是這一融合實驗的登峰造極之作,鋼琴弦樂三重奏搭配人聲演唱,,拋去人聲部分,,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是可以獨立的完整器樂作品,。
他曾為徐志摩,、余光中、鄭愁予,、席慕蓉等人的詩作譜曲,,《不要告別》的詞作者是三毛,她作該詞時尚未成名,。為流行樂帶來詩性,,并非零星嘗試,,而是系統(tǒng)創(chuàng)作,,像《錯誤》,就是專門為鄭愁予詩作寫的歌,。有人評價說,,李泰祥身上有“士氣”,優(yōu)雅,、豁達,、格局闊大,以中文之“雅”營造了民歌之“風”,。
在實驗音樂方面,,李泰祥保持著與世界音樂的同步性,將先鋒音樂介紹進臺灣,。1971年,,30歲的他首次嘗試實驗性多媒體的演出。一年后,,受德國歌德學院之邀,,組成四重奏團,在臺灣及東南亞城市巡回公演,。1973年,,成為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訪問學者,到美國圣地亞哥現(xiàn)代音樂中心研習一年,,期間密集接觸了世界最前衛(wèi)音樂,,如電子音樂、冥想音樂,、機會音樂,、觀念音樂等。1974年回來后接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指揮,,一直努力打破臺灣古典樂的封閉狀態(tài),,創(chuàng)作了《現(xiàn)象》、《大聲祭》這些帶有實驗性的作品,。1977年春節(jié)前,,在臺北,,他與日本人志田笙子、美國人藍德同臺,,將斯托克豪森等當時世界知名前衛(wèi)音樂家的名作介紹到臺灣,。聲音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姚大鈞表示,,那是一個連“實驗音樂”都很實驗的年代,,讓人心生向往,即使從現(xiàn)在觀看仍是一個動人,、神秘的新世界,。
馬世芳談及李泰祥1970年代初的創(chuàng)作時說:一面為廣告公司做配樂,一面投入前衛(wèi)音樂與實驗音樂,,“兩腳各自踏在最世俗和最孤高的領域,。”兩個領域,兩種思維,,一齊努力,、并行不悖、互為補給,,這一創(chuàng)作思路貫穿于李泰祥的一生,。走出東方、走到最前端,;又回溯古典,、回歸民族性,他的作品里有貝多芬,,也有風雅頌,;有阿美族神話,也有歌仔戲,。
2013年4月19日,,第32屆臺北“行政院”文化獎頒獎禮,李泰祥坐著輪椅出席領獎
浪漫但不風流
熟悉李泰祥的朋友說,,他敏感,、浪漫、多情,。坊間曾傳他與許景淳的忘年戀,,又講到2000年病后,在北京排練時愛上一位大提琴女生,,寫歌相贈,。其胞弟李泰銘對黃佳詩講,“哥哥浪漫但不風流,,因為浪漫,,會得很多女生喜歡,。”2013年12月,許景淳在接受訪問時說,,有一個作品叫《為了藝術,,為了愛》,恰好詮釋了李泰祥的心聲,。
藝術,、愛、音樂是李泰祥一生的追求和珍愛的,,這三者可以理解為讓他與世界接觸的介質,,讓其保持高度敏感、激情的必需品,。1981年,,他在日記中寫道:“每天都乏善可陳,對周遭的事情幾乎沒有什么深刻的感覺,,心中缺乏一個真誠的付出,所以盡管接觸到很多事情,,但都成為一種表皮的經驗,,這是多么可怕的腐爛。”
1941年2月20日,,李泰祥出生于臺東縣阿美族一個清寒的原住民家庭,,雙魚座,歌手陳永龍也是這一天生日,。2013年11月底,,在杭州演出時,陳永龍說“要和李老師一起在臺北過生日”,,可惜一個月后,,已是陰陽相隔。